社會主義在吉林省的成功實踐——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60年,是中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英明領導下,在社會主義道路上闊步前進的60年。60年來,吉林人民與全國人民一道成功地進行了社會主義的探索與實踐,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堅定不移地前進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是中國發展的唯一正確的選擇,也是吉林發展的唯一正確的選擇。
社會主義制度在吉林的建立
吉林省委從1953年10月,根據中共中央的統一部署,開展了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宣傳教育工作,運用廣播、電影、戲劇、印發材料、聯歡活動和巡回報告等方式,廣泛宣傳從新民主主義過渡到社會主義的途徑和步驟,極大地提高了干部和群眾的社會主義覺悟,以便順利推進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
早在1949年初,吉林省的農業社會主義改造,歷經互助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和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等發展階段逐步完成的。在土地改革中獲得土地的吉林省廣大農民,為了發展農業生產避免貧富分化,自愿組織起各種形式的生產互助組,走上了互助合作的道路。新中國成立后,中共吉林省委明確提出要按照自愿互利典型示范的原則,逐步發展農村互助合作運動。至1952年底,全省參加互助合作的農戶已達78.3%,同時重點試辦了259個初級社。1955年春至1956年5月,全省從重點辦好初級社,到試辦和發展高級社,再到初級社向高級社過渡,全省實現了完全社會主義性質的高級農業合作化,基本完成了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1953年至1955年,為手工業合作社(組)全面發展階段。1956年1月至3月,為手工業合作社(組)普及階段。在農業合作化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高潮的推動下,全省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也出現了高潮,至1956年3月,組織起來的手工業從業人員共53502人,占手工業者總數的94.25%,基本上實現了全省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1954年下半年至1955年,為了恢復生產,繁榮經濟,維持職工生活,對一些有利于國計民生的企業投資,實行公私合營,救活和扶持了一批企業。1955年底,全省有30個工業企業實現了公私合營。1954年底至1956年上半年,吉林省根據中共中央的部署,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采取了通過公私合營等多種國家資本主義的形式,逐步將其改造成為社會主義的公有制企業。
社會主義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在吉林的建立
新中國成立初期,吉林省工業基礎十分薄弱,只有煤炭、電力、林業、煙草等少數幾個行業,1950年工業總產值只有5.87億元。嶄新的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后,使吉林省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省委帶領全省人民堅決貫徹以毛澤東為首的黨中央的方針政策,為建設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奮發圖強,社會主義各項事業都取得了很大進展。
“一五”期間基本建設成績顯著,建成了一批重要工程。五年內,全省共建成投產基本建設項目1836個,其中大中型項目21個,新增固定資產20.2億元,固定資產使用率達到88.6%。歷史從來沒有的工業部門,如汽車制造、鐵合金、炭素制品、合成氨、農業化肥、金屬切削機床等,迅速建立起來了。五十年代初期,隨著國家大規模進行經濟建設,中央將前蘇聯援建的156項重點工程項目安排在吉林省11項,如第一汽車制造廠、吉林三大化工廠(染料廠、化肥廠、電石廠)、吉林熱電廠、吉林鐵合金廠、吉林碳素廠等一批大型工業企業,使吉林工業跨越到一個新的水平,初步奠定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基礎。
繼“一五”之后,五六十年代吉林省又陸續新建了一些重點項目,建成投產的大中型項目就有50個。例如長春客車廠、長春機車廠、長春拖拉機廠等。圍繞汽車廠、客車廠等還興建了一批衛星廠,這樣,吉林省便初步形成了以長春市為中心的行走機械生產的工業體系,成為全國鐵路、公路交通運輸車輛的主要生產基地,帶動了吉林省工業的發展。以吉林市為中心的化學工業基地初步確立,成為全國化學工業的龍頭。此外,以第二松花江為動力中心的電力工業基地,以遼源、通化為中心的煤炭工業基地和以白城地區為中心的石油工業基地,以長白山區為中心的森林工業基地都已初步形成。建立起了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為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
實現黨的工作重點的轉移
1978年9月,鄧小平在訪問朝鮮回國后途經東北,在長春南湖賓館接見部分省黨政軍領導干部講話時指出:毛澤東思想的精髓就是“實事求是”四個大字。我們高舉毛澤東思想的旗幟,就要在每一時期,處理各種方針政策問題時,都要堅持從實際出發。毛澤東思想是一個完整的科學體系,要全面完整準確地理解毛澤東思想。鄧小平以長春為起點的整個東北講話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對吉林省乃至全國干部群眾從長期形成的傳統教條中解放出來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解決思想理論問題,是撥亂反正的首要任務。省委根據中共中央統一部署,認真組織各級黨員干部開展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排除來自“左”的和右的干擾,迅速實現工作重點的轉移。不久,省委發出了《關于發揚實事求是作風的通知》,針對林彪、“四人幫”在思想理論上制造的混亂,要求各級黨委加強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學習;加強調查研究,注意研究新情況;尊重事實,尊重歷史;堅持真理,修正錯誤;把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作為各級干部和全體黨員的思想和行動準則。為了使廣大干部群眾從“左”的思想桎梏中解放出來,省委于1979年9月在榆樹縣召開了關于真理標準問題討論經驗交流會,會議肯定了榆樹縣等8個單位的經驗。此后,省委組成了巡回報告團,分赴全省6個地區和吉林鐵路局、省直機關,作了39場(次)報告,聽眾達3.8萬人。在此基礎上,吉林省的廣大黨員干部實事求是地對歷史進行反思,重新對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和黨在社會主義階段的主要任務做出正確判斷,毅然拋棄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指導思想,逐步把精力轉移到了經濟建設上來。
經濟調整工作,是撥亂反正的重中之重。全省認真貫徹“調整、改革、整頓、提高”八字方針,分清輕重緩急,對各條戰線迅速加以治理和調整,使經濟形勢迅速得到好轉。在調整農業生產結構方面,堅持全面發展、因地制宜、發揮優勢、適當集中的方針,在決不放松糧食生產的同時,大力發展各種經濟作物和林牧副漁等多種經營,使農業內部比例關系更加協調,商品糧基地、林業基地、牧業基地、油料基地、糖料基地等一大批農副產品基地相繼建立,農民自留地、飼料地等擴大了范圍和數量,家庭副業和農村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在調整工業生產結構方面,堅持大力發展輕工業,積極發展以農副產品、林副產品、化工產品為原料的適銷對路產品和人民生活必需品;對于重工業采取狠抓能源、建材工業等薄弱環節,實行煤電并舉、火電水電并舉、大中小并舉、多方開發的方針,把燃料、動力和建材工業搞上去;同時縮短基本建設戰線,調整投資方向,清理在建項目,確保國家重點建設,增加農業、輕紡、城市建設和居民住宅的投資比例;調整工業企業的生產規模,對產品沒有銷路和質量差、消耗高、效益不好的企業,實行關停并轉。經過調整,工業內部嚴重失調的比例關系有了很大的改善,輕重工業開始走上協調發展的軌道。在其他上層建筑領域,對文化、科技、教育、衛生、體育等事業進行了治理整頓,并對管理體制進行了一些改革。全國科學大會以后,各級黨委和政府努力加強對科研工作的領導,調整科研政策,恢復科技人員職稱評定制度,擴大科研投入,建立健全科研立項、審批、獎勵制度,科技戰線出現了一派生機勃勃的局面。教育戰線以恢復和健全高考制度為契機,恢復和加強教學和科研秩序,落實知識分子政策,鼓勵廣大教師教書育人,努力學習、尊師重教在全社會和廣大青少年學生中蔚然成風。
全面實行改革開放
在勝利推進撥亂反正的同時,全省的改革開放已開始啟動。在黨的十二大精神指引下,省委針對實際,不失時機地在政治、經濟、文化領域全面推進改革開放,開創了全省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
我省的改革開放同全國一樣,也是從農村起步的。針對我省農村的實際,農村改革進程主要是分四個階段展開的。(一)農民經營主體地位的確立(1979年-1984年);(二)農產品統購統銷制度改革(1985年-1988年);(三)第二輪土地的承包和農村新型經濟組織的發展(1993年-1999年);(四)農村稅費改革和綜合改革(2000年-現在)。
我省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主要特點是:先出現自發包產到組責任制,后又出現數百個包產到戶責任制,特別是包產到戶,勞動收益與勞動者個人利益聯系緊密,有效地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迅速改變了貧窮落后的面貌,勞動生產率大幅度提高,農民生活明顯改善,深受廣大農村干部群眾的擁護。在改革大潮的推動下,德惠縣(縣級市)萬寶公社新立大隊小洼子生產隊以按手印簽訂秘密合同的方式實行了聯產到勞責任制,當年就收到的很好的效果,成為吉林省最早實行聯產到勞責任制的典型之一。中共吉林省委經過深入調查研究,對他們的做法給予肯定和推廣。1982年,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全省普及,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極大地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農民生活明顯改善。黨的十二大后,中央繼續推動農村改革走向深入。從1983年至1992年的十年間,農村改革不斷走向深化。土地承包期延長、包干到戶在林、牧、副、漁等農村其他各業擴展,允許土地有償轉包,擴大經營規模,促進第二、第三產業發展,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支持農業產業化經營和龍頭企業發展,相繼催生出許多新型的農村經濟組織和經營方式。到2005年,全省各類農村新型合作組織達到4000多個,帶動農戶160多萬個。
國有企業改革在經歷了擴大企業自主權、推行經營承包責任制、轉換企業經營機制、開展橫向經濟聯合和建立企業集團、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等幾個階段之后,從2004年開始再次打響了國有企業改革的攻堅戰。到目前,全省的3366戶國有企業,已基本完成改制。通過改革,實現了產權投資主體多元化,完善和建立了法人治理結構,深化了企業內部人事、用工、分配制度改革,增強了企業活力。企業改革優化了國有資本結構和布局,國有資產總量擴大,質量提高,布局合理,控制力強;建立了新的體制和運行機制,培育和形成了新的合格市場主體,吸引了各類投資,促進了工業經濟發展。生產經營狀況好轉,發展速度明顯加快。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間接調節為主的宏觀管理體制也全面展開。根據國家宏觀調控體系改革的要求,吉林省在宏觀管理體制改革方面作了積極探索,地方金融企業改革不斷深化,財政管理體制改革扎實推進,投資體制改革力度逐漸加大。與此同時,吉林省還在流通體制、社會保障、勞動就業等多方面進行了全面改革。
伴隨改革的深入,吉林省的對外開放也邁開了步伐。在對外貿易方面,改革外貿體制取得突破性進展,推動對外貿易快速增長,出口結構顯著改善,跨越性發展明顯。在對外經濟合作方面,實施“走出去”戰略,鼓勵企業參與境外經貿合作,推動優勢產業向外轉移。在招商引資方面,我省提出“讓吉林走向世界,讓世界了解吉林”的口號,本著“優勢互補、互惠互利、長期合作、共同發展”的原則,經常性大規模組團參加全國各地大型投資、經貿和考察活動,為我省引進資金、引進項目、引進技術、引進人才,取得重大成果。2008年,全年引進外資和外省資金成倍增長,已與美國、德國、英國、日本、韓國、泰國等幾十家世界500強企業或知名跨國公司獨辦或合辦企業,使之成為我省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在開發區建設方面,截止2008年,全省共有各級各類開發區103家,有40家開發區通過了國家審核。入區企業24700多戶,從業人員100多萬人。開發區生產總值逐年增加,已占全省地區生產總值的半壁江山。
推動吉林老工業基地振興
進入新世紀以來,吉林省的經濟建設在以往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礎上,遵照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的部署,堅決踐行科學發展觀,謀求跨越式發展,努力趕超先進省市,力爭在短時間內使吉林省經濟得到迅速提升。
2003年10月,中央明確提出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戰略,極大地鼓舞了吉林省廣大干部、群眾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熱情,全省上下出現了跨越式發展的嶄新局面。省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的一個又一個重大突破,確定并實施了若干舉措,加速體制和機制的改革進程。
走工業省、科教省、生態省的新型工業化之路,是吉林省新世紀新形勢下的新舉措。一批國有大中型企業完成了主輔分離和輔業改制工作,開發區建設步伐加快。2004年,我省抓住機遇,深入實施“科教興省、開放帶動、縣域突破和人才興業”四大戰略,在實施《振興吉林老工業基地規劃綱要》中,突出國企改制、項目建設、招商引資、全民創業、環境治理五項重點工作。2005年,突破改革重點難點,國有企業改制取得重大突破,816家國有企業基本完成改制工作,為全面振興吉林老工業基地奠定重要基礎。2006年,圓滿完成了100家重點企業的生產增效提速任務。2007年,全年重點完成了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制定民營經濟騰飛計劃,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加大解決“三農”問題的力度,大幅度提升農村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水平。特別是我省黨的第九次代表大會的召開,把解決民生問題列為更加突出的地位加以關注,把全省經濟和社會發展又推向一個新的高潮。在全省干部群眾艱苦努力下,到2007年,全省糧食生產能力達到500億斤階段性水平;固定資產投資達到2804.3億元,增幅全國第一。實施和建成了一大批工業、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重大基礎設施??萍紕撔潞涂萍汲晒a業化步伐加快。實施“擴權強縣”改革,縣域經濟活力增強,發展快于全省平均水平。以“東北亞經濟投資貿易博覽會”為代表的會展經濟成就顯著。
2004年以來,全省干部群眾艱苦創業、開拓創新,改革與建設不斷取得實質性進展,GDP總量連續躍上3000、4000、5000、6000億元4個臺階,地方財政收入先后跨過200、300、400億元3個新臺階;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連續以40%以上的速度增長,到2008年,已達到5600億元,人均投資超過2萬元,是吉林省經濟發展史最輝煌的時期。
60年來,我們完成了從“一五”至“十一五”的經濟建設任務,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輝煌成就,全省經濟社會發展也達到了新的歷史高度。1952年,全省地區生產總值只有16.6億元,2008年,達到6424億元;1952年,吉林省人均GDP只有153元;2008年,全省人均GDP已增加到23514元;1952年,全省地方財政收入只有3.6億元,2008年,全省地方財政收入達到423億元;1952年,全省職工年平均工資僅480元,2008年增加到23486元;1949年,全省城鄉居民儲蓄存款只有4萬元,2008年為3976億元?,F在的吉林省,從華路縱橫、高樓林立、綠樹成蔭、車流如梭的城市,到大地蔥蘢、新村座座、五谷飄香、六畜興旺的農村,到處是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在這塊曾經是貧窮落后的土地上,僅僅經過60年尤其是改革開放30年的努力拼搏,就描繪出如此光彩奪目的畫卷。這是全省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奮力建設社會主義的成就,是全省各族人民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結晶。
(作者單位:中共吉林省委黨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