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gress id="ihk59"><big id="ihk59"></big></progress><li id="ihk59"></li>

  1. <dd id="ihk59"></dd>

    所在位置: 首頁>  黨史研究>  綜合研究

    黨領導吉林人民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功績

    2021-08-30

    中國共產黨的90年,是吉林歷史上一座高聳入云的豐碑??偨Y黨的豐功偉績是獻給黨90華誕的最好賀禮。

    吉林地處東北的邊陲,自然環境差,在解放前地廣人稀,經濟文化落后,民族矛盾突出,社會動蕩不安,但中國共產黨領導吉林人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

    第一、創建和發展黨的組織。1921年中國共產黨剛剛成立,共產黨人馬駿就把革命的星星之火播撒在吉林大地上。1924年9月,他以吉林私立毓文中學教員為掩護從事革命活動。他是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到吉林省開展革命活動的第一位共產黨員。1924年8月,共產黨員張錦春受黨組織的派遣,在長春二道溝郵局設立中國共產黨在吉林省的最早組織——長春二道溝郵局通訊站,并發展了韓守本等吉林省第一批共產黨員。1926年9月中共長春支部成立,這是中國共產黨在吉林建立的第一個黨支部,做了大量的工作,被稱贊為“是當時最有力量的支部”。

    第二、領導艱苦卓絕的十四年抗戰。九一八事變后,許多共產黨員和革命志士積極響應中國共產黨的號召,從祖國的四面八方,匯集于白山黑水之間的崇山峻嶺之中,與日本侵略者展開了長期的、決死的斗爭。來自河南的楊靖宇,來自云南的周保中,來自遼寧的趙尚志,來自安徽的童長榮,來自山東的王德泰,來自山西的魏拯民……,他們舍棄家庭,拯救國家;舍棄親人,拯救人民;舍棄生命,報國驅敵。在日本侵略軍的大舉進攻下,多數抗日隊伍僅戰斗一年左右就紛紛潰散。只有中國共產黨創建和領導的東北抗日聯軍堅持抗戰。當時,中國共產黨在吉林省的黨組織并不健全,黨員人數也不多,只有800多名,但是他們不怕流血犧牲,毅然決然地投入到抗日斗爭中。吉林省的黨組織東滿特委和磐石中心縣委建立了中共黨史、中共軍史上第一批抗日游擊隊和抗日游擊根據地。中國共產黨人在吉林最先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1936年成立東北抗日聯軍。并成立了南滿、吉東和北滿三個省委,把東北抗日聯軍改編為三個路軍。尤其是楊靖宇任總司令的抗聯第一路軍,被敵人稱為“治安之癌”。楊靖宇精神成為中華民族抵抗外敵入侵的最有代表性的英雄典范。

    第三、為東北和全國的解放做出重大貢獻??箲饎倮?,中共中央東北局統一指揮和領導的東北民主聯軍,先后解放被國民黨占據的四平、長春、齊齊哈爾、哈爾濱和吉林等大中城市。東北局利用停戰15天的有利時機,認真貫徹“讓開大路,占領兩廂”的戰略方針和“七七決議”,掀起下鄉熱潮,到廣大農村,發動群眾,建立根據地。1946年10月,國民黨對南滿(今遼寧省丹東、吉林省通化、白山)地區進行大舉進攻,東北局和民主聯軍總部適時制定了“南打北拉”和“北打南拉”的戰術,發起了四保臨江、三下江南戰役,使東北解放區度過了戰略防御最困難階段,從而扭轉了東北戰局。1947年5月,東北民主聯軍轉入戰略反攻,接連奪取夏、秋、冬三季攻勢的勝利。1948年底吉林全境解放。推動了東北戰場的勝利。此后,東北黨組織和東北解放區肩負起支援全國解放戰爭和建設東北的雙重任務。吉林人民,從人力、物力和財力等方面全力支援全國解放戰爭。吉林省全境動員40多萬青壯年參軍,長春工廠為南下部隊生產軍鍋4200個,軍鍬22000把,軍鎬15000把,30萬噸糧食。中共吉林省委書記陳正人帶隊,從省到縣,對口接收江西省。吉林黨組織和廣大黨員為全國解放戰爭的勝利做出了無可替代的貢獻。

    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吉林人民與全國人民一道成功地進行了社會主義的探索與實踐,用生命和汗水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

    第一、打造新中國的“工業搖籃”?!耙晃濉逼陂g,吉林省重點項目成績顯著。這些重點項目包括第一汽車制造廠、吉林染料廠、吉林化肥廠、吉林電石廠、吉林鐵合金廠、吉林碳素廠、吉林豐滿電廠、松東李輸電線路工程(吉林省送變電工程公司)、吉林熱電廠、西安中央豎井(遼源礦務局西安煤礦)和東北光學電工程儀器廠(二二八廠)。到1957年,“一五”重點工程大多數提前。全省乃至全國過去所沒有的一些工業部門,包括汽車制造、鐵合金、碳素制品、硫酸合成氨、家用化肥、金屬切削機床等,從無到有開始建立起來。吉林工業跨越到一個新的水平,初步奠定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基礎。繼“一五”之后,五六十年代吉林省又陸續新建了一些重點項目,初步形成了以長春市為中心的行走機械生產的工業體系,以吉林市為中心的化學工業基地初步確立,帶動了吉林省工業的發展,而且成為全國鐵路、公路交通運輸車輛的主要生產基地,成為全國化學工業的龍頭。

    第二、促進吉林各項事業的全面發展。1956年召開的中共吉林省第一次代表大會,正確分析了國內、省內形勢和黨所處的歷史方位,指出:“同全國大部分地區一樣,社會主義改造在我省已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這標志著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在吉林已經確立起來。由此,大會提出,“社會主義是要建立在工農業生產高度發展的基礎上的。因此,必須把發展工農業生產作為黨的領導工作的中心”。在這一精神指引下,吉林省的農業、工業、科技等多個領域如糧食、汽車、物理、化學、電影等多方面都取得了顯著成績,在全國也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吉林人民還創造了許多全國第一。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生產的中國第一批解放牌汽車,結束了中國不能制造汽車的歷史。吉林化工區建成了當時國內最大的染料廠和化肥廠,安裝了亞洲最大的電石爐和一系列加工設備。吉林省創建了新中國第一個面向農村的有線廣播站、第一座大型水電站、創造了新中國第一臺聯合收割機、第一臺高精度測重儀、我國首批自主知識產權重組人胰島素、世界第一個大豆雜交品種等等。黨領導吉林人民為新中國的發展做出了特殊貢獻。

    第三、涌現出一批時代楷模。吉林大地英雄輩出,涌現出我軍零傷亡美軍尸橫遍野的郭忠田英雄排長、舍己為公的青年工人陳岱山、苦戰奮斗的帶頭人齊殿云、堅持真理的史云峰等許多英雄模范人物。涌現出艱苦奮斗的小鄉、全軍先進連隊紅九連等許多英雄模范群體。特別是抗美援朝戰爭中,吉林地處戰爭最前沿。集安市的鴨綠江口岸是中國人民志愿軍最先進入朝鮮的通道。吉林省先后有3.07萬優秀青年參加中國人民志愿軍,有1082名青年學生組成隨軍工作團赴朝鮮,有4587名朝鮮族干部、黨團員入朝擔任翻譯工作,組織支前戰勤民工142.2萬人,其中5.3萬人組成擔架隊、運輸隊跟隨主力部隊赴朝參戰。吉林省有18260位志愿軍指戰員英勇犧牲在朝鮮戰場上。吉林人民為鞏固新生的人民政權、保家衛國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改革開放新時期,吉林省干部群眾在黨中央領導下,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勝利實現了歷史性偉大轉折。改革開放30多年,吉林黨組織和廣大黨員改革創新,努力振興吉林。

    第一、吹響解放思想的號角。1978年9月15日,鄧小平在長春南湖賓館接見部分省黨政軍領導干部并講話。他強調:怎么樣高舉毛澤東思想旗幟,是個大問題?!皟蓚€凡是”不是真高舉,是形式主義的高舉,是假的高舉。毛澤東思想的基本點就是實事求是,就是把馬列主義的普遍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我們高舉毛澤東思想的旗幟,就是在處理各種方針政策問題時,都要堅持從實際出發。鄧小平闡述了社會主義必須大力發展生產力,提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的論點。鄧小平以長春為起點的整個“北方講話”用他自己的話說是“煽風點火”。但他是煽革命之風,點真理之火。它像一支號角奏響了撥亂反正的序曲,拉開了偉大轉折的序幕,也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好了輿論準備。鄧小平的講話給吉林省黨政軍領導干部上了生動的一課,促進了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工作的開展,有力地推動了撥亂反正工作的深入開展,使歷史遺留下來的一些重大問題得以順利解決。解放思想就像一把金鑰匙,開啟了吉林省改革開放的總閥門。

    第二、率先實行農村經營方式的改革。1979年1月,吉林省委提出農村可以在生產隊統一核算和分配的前提下,包產到作業組,聯產計酬,由此揭開吉林省農村改革的序幕。我省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主要特點是:先出現自發包產到組責任制,后又出現數百個包產到戶責任制。德惠縣(縣級市)萬寶公社新立大隊小洼子生產隊,以按手印簽訂秘密合同的方式實行了聯產到勞生產責任制,當年就收到很好的效果,成為吉林省最早實行聯產到勞生產責任制的典型之一。從1979年試點包產到戶開始,德惠縣連續三年成為全國糧食產量第一的縣,成為全國2700個縣中的佼佼者,為減輕國家糧食負擔功不可沒。1980年,全省推行專業承包和聯產到勞,1982年又普遍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經營體制改革為主體的農村經濟改革得到確立和鞏固。

    第三、率先實現村民自治。村民自治是農民在民主自治領域的自發創造,這一制度模式的推行對于中國政治體制改革進程的影響絕不亞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經濟體制改革領域內的歷史地位。梨樹“海選”做法萌芽于1986年基層政權建設試點工作中北老壕村的村干部選舉,基本成熟于1991年底平安村的第二屆村委會換屆選舉。在十多年的探索嘗試過程中,梨樹縣村委會選舉經歷了起步、發展、提高的過程,歷經5次換屆選舉的“海選”做法逐步走向規范化和制度化,并在當地廣泛推行。更重要的是,梨樹縣創造的“海選”為全國村委會民主選舉提供了寶貴經驗,其做法中所體現的由村民行使直接選舉村官權利這一民主原則已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所吸收,并向全國農村推行。因此,“海選”對于我國廣大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這種以直接選舉為基礎的基層民主成為我國民主政治建設的一個特色。

    第四、大膽探索國企改革。1984年10月,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指出把經濟體制改革的重心由農村轉移到城市,也給吉林省的經濟建設帶來了歷史性的深刻變化。吉林省國有經濟比重長期高達80%,國有企業數量多,歷史包袱沉重,企業改制困難大、任務艱巨。其中10%已經多年沒有生產經營活動了,職工下崗、工廠不開工;有50%以上的企業是資不抵債的;總的凈資產比重已經很低,而且還在像伏天里的冰棍一樣不斷消蝕。吉林省委、省政府從吉林實際出發,提出了有利于企業發展、有利于維護職工利益、有利于調動改革者積極性的“三個有利于”原則。堅持做到整體改制到位、債權債務處理到位、職工勞動關系轉換到位、國有資本退出到位和推動改制企業基本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四到位一基本”標準和要求,使全省國有企業改制最終取得重大歷史性突破。目前,全省工業及非工業領域國有企業,已基本完成改制。安置職工100萬人,支付改制成本200多億元。企業重新煥發生機。國企改革攻堅的另一重大收獲是優化了市場環境,吸引了大量外部和民間資本進入,我省近幾年固定資產投資之所以能夠大幅度增長,國企改革功不可沒。與此同時,吉林省還在流通體制、社會保障、勞動就業等多方面進行了全面改革,為全省的經濟發展開創了新的局面。

    第五、努力開創老工業基地振興新局面。2003年10月,中央吹響了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的號角,給吉林帶來了重大發展機遇。在省委、省政府的帶領下,全省上下團結一心,奮力拼搏,以超常規的發展思路和突破性的工作舉措,向制約吉林發展的種種阻礙發起猛攻。在全力推進國企改革攻堅戰的同時,投資拉動、招商引資、擴權強縣,以及城市棚戶區和農村泥草房改造等一系列改革、發展和注重民生等重大舉措的實施,在短短幾年時間內,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吉林擺脫了老工業基地舉步維艱的困難局面,開始走上又好又快的發展軌道。在“十一五”收關和“十二五”開局之年,吉林省提出和強調推進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三化統籌”,走“三化”深度融合、互動發展之路。同時,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場硬仗中,吉林找出的路徑選擇是“三動”戰略:投資拉動、項目帶動、創新驅動,通過打造“三動”引擎,高速旋轉,強勢發力,推動吉林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叭y籌”和“三動”戰略不僅是一種發展方式的路徑選擇,更是對科學發展規律的把握和遵循。

    對富有地域特色的吉林黨史的回顧和思索,對吉林共產黨人崇高精神的追尋和傳承,是我們振興吉林、發展吉林的豐富營養和強大動力??偨Y黨在吉林的歷史功績,可以得出如下幾點經驗:

    一是要想取得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成功,必須有艱苦奮斗,不怕犧牲的精神。這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在長期的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中,黨領導吉林人民艱苦奮斗,不怕犧牲,從只有一個二道溝郵局通訊站到今天黨的各級組織的發展壯大,從楊靖宇精神到抗美援朝精神和抗洪精神的形成,吉林人民歷經苦難而生生不息,無不滲透著吉林共產黨人艱苦奮斗的心血和汗水,無不折射著不怕犧牲精神的光芒。

    二是要想取得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成功,必須有勇于創新,開拓進取的精神。創新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也是黨領導吉林人民革命的法寶,更是吉林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動力。共產黨人從吉林的實際出發,開辟了富有吉林特色的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道路。在全國率先創建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開展了抗日游擊戰、建立了抗日根據地。一汽的誕生成為我國汽車工業的搖籃,促進了一大批相關的汽車輔助產業的形成和發展。新時期我們在技術創新方面取得重大進展,通過一個創新,開發一個產品;通過一個產品,啟動一個市場;通過一個市場,推動一個產業,帶動整個經濟的發展?!叭y籌”和“三動”戰略更是共產黨人從吉林的實際出發,振興吉林的創新思路。

    三是要想取得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成功,必須有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精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也是我們各級黨政組織和領導干部的價值所在。吉林省委帶領全省干部群眾,經受了抗洪、抗旱、抗風沙、抗低溫、抗嚴寒、抗非典等多重自然與社會災害考驗。光學專家蔣筑英、國有企業優秀帶頭人傅萬才、大愛無疆的“黨義”使者李本楓、“小巷總理”譚竹青等新時代的楷模,感動了全省各族人民,他們履行了共產黨人的神圣誓言和莊嚴職責,彰顯了黨在吉林的輝煌,真正做到了“情為民所系、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

    我們滿懷豪情地總結過去、審視現在,更有足夠的自信和力量迎接未來,在科學發展、加快振興、富民強省的偉大實踐中繼續譜寫吉林黨史的新篇章。

    (作者單位:中共吉林省委黨史研究室)


    国产免费观看黄A片A

      <progress id="ihk59"><big id="ihk59"></big></progress><li id="ihk59"></li>

    1. <dd id="ihk59"></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