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博物院
吉林省博物院于2004年4月被中共吉林省委命名為中共黨史教育基地。該基地是我國有代表性的歷史藝術類綜合性博物館,吉林省最大的文物收藏、保護、研究和展示中心,國家一級博物館。主要承擔吉林和東北地區歷史文化的收藏、保護、研究與展示,同時承擔保護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代表作的任務。
其前身為1951年成立的吉林省博物館、1978年成立的吉林省革命博物館、2003年3月成立吉林省博物院、2007年5月在吉林省委、省政府的關心和支持下,吉林省博物院新館成立,新館建筑面積32.000平方米,位于長春凈月經濟技術開發區內。
吉林省博物院新院包含陳列展覽區、藏品庫房區、文物保護技術區、公眾服務區和辦公區五部分。
2012年12月我院被評為國家一級博物館。在全國100家一級博物館中排名第23位。
吉林省博物院是我國有代表性的歷史藝術類綜合性博物館,代表性文物具有世界文化意義,主要承擔吉林和東北地區歷史文化的收藏、保護、研究與展示,同時承擔保護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代表作的任務。
吉林省博物院是吉林省古代歷史文物、近現代文物和我國書畫等藝術品的主要收藏機構?,F有藏品33類,120000余件。古代文物分為考古和傳世兩大類,近現代文物起止年代為1840年至當代。藏品的主要來源為考古發掘、田野調查、海關移交、捐贈、收購、調撥與撥交。其中一級文物295件、二級文物3379件、三級文物14280件、其它文物十余萬件??脊牌分幸詽h代、高句麗、渤海、 遼金文物為特色。傳世品中書畫在全國占有一席之地,瓷器、薩滿文物、絲織品也有一定特色。各類藏品中,傳世品多數保存狀況良好。近現代文物以東北抗日聯軍歷史文物獨具特色。文物庫房按照文物質地分庫保存,分為五大類:紡織品、紙質品、金屬品、木質品和綜合品,達到國家相關技術要求。
吉林省博物院的書畫藏品頗具特色,是國內中國書畫收藏比較豐富的博物館之一。古代重要書畫收藏有北宋蘇軾《洞庭春色賦?中山松醪賦》墨跡、南宋楊婕妤《百花圖卷》、金張瑀《文姬歸漢圖》(孤本)、元何澄《歸莊圖》(孤本)、元張渥《九歌圖》、明董其昌《晝錦堂圖并書記》、清丁觀鵬《法界源流圖》、宋拓《群玉堂書貼》(孤本)、元趙孟頫《種松書帖》、明孫隆《花鳥魚蟲圖》、明仇英《松溪論畫圖》、明陳洪綬《觀音像圖》、清初六家《山水冊》、石濤《竹石圖》、金農《蔬果圖冊》、華喦《蘇小小梳妝圖》等等精品書畫。近現代著名畫家吳昌碩、齊白石、張大千、徐悲鴻、溥心畬等人的作品,收藏也頗豐;其他眾多近現代名家作品、歷代書畫扇面和成扇精品、書札、碑帖、拓片數量均相當可觀。部分考古品和傳世品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據一席之地,重要藏品有東漢錯金銀“丙午神鉤”銅帶鉤、高句麗白玉耳杯、高句麗鎏金馬具、渤海貞惠公主墓墓碑及石獅、渤海金飾、遼契丹文八角形銅鏡、遼綠釉雞冠壺、金定窯紫釉印花碗等。宋汝窯洗、宋官窯貫耳瓶、宋“松風清節”七弦琴也是極具歷史文化價值的重要藏品。
近現代文物中,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文物頗具特色,其中東北人民抗日斗爭時期文物較為全面系統。重要文物收藏有:解放戰爭時期的“光榮匾”、“大掛鐘”、“解放東北紀念章”、“手擰牙咬、破除障礙錦旗”、吉林青年團印發的反對二十一條傳單、東北民主抗聯副司令員周保中的“解放東北紀念章”、栗又文的胸簽、茶盤、花瓶;陳正人給彭真的《對當前東北及其周圍形勢的認識和我們的方針的建議》手稿、偽滿洲國國旗、遼寧民眾自衛軍使用的電臺、贈吉林省人民政府及周主席的錦旗、悼念王希天烈士挽聯、史云峰烈士在“文化大革命”時期寫的標語、縫紉機頭、吉林省人民政府印、東北人民革命少年營使用的單刀、吉林省全圖、海龍縣民眾抗日救國會印、東北民主聯軍吉林軍區副司令賀慶積的望遠鏡、白求恩贈安芝蘭的急救包等,清朝時期的中國一統輿地全圖,清朝末期的《淮軍陣圖》也彌足珍貴。
展覽宣教情況
吉林省博物院的基本陳列:
1.基本陳列《白山松水的記憶》。分五個部分:文明曙光、漢唐古韻、松漠雄風、明清華章、近代吉林。上自遠古時代的樺甸壽山仙人洞,安圖人,榆樹人,下至解放戰爭,新中國建立,較為全面地展示了吉林省的歷史文化,考古遺跡,世界遺產和文物精華,反映了吉林大地上各民族兒女譜寫中華文明的歷史進程。
陳列序廳精心設置謳歌抗聯軍魂的主題雕塑
抗聯十一路軍軍長雕塑
“黑土軍魂”展廳一角
2.基本陳列《黑土軍魂——東北抗日聯軍軍史陳列》正式開放。該展覽從不同的層面反映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東北抗日聯軍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所做出的歷史貢獻,傳承與弘揚東北抗日聯軍在抵御外來侵略斗爭中,所表現出的愛國主義精神、英勇獻身精神、艱苦奮斗精神和頑強戰斗精神。展覽展出后觀眾反響強烈,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在對廣大青少年、黨團員、群眾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2013年該展覽獲得第十屆全國博物館展覽陳列十大精品獎,彰顯了展覽的社會價值。。
3.專題展覽《吉林故事——吉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展示和介紹吉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以及保護和傳承情況。
4.專題展覽《瓷苑掇英——吉林省博物院藏瓷器展》。
匯聚了史前陶器、原始瓷器、及宋、元、明、清時期主要名窯的產品。既有唐三彩的絢麗多彩、汝瓷的溫潤如玉;又有官窯及龍泉青瓷的凝厚深沉;以及明清官窯瓷器精美絕倫的技藝;這些經典之作,充分展示出古代先民的審美、智慧和創造性,讓觀眾在參觀展覽之中,領略中國古代陶瓷發展的脈絡。
5.專題展覽《張伯駒夫婦捐贈書畫作品展》。
張伯駒(1898-1982年)先生是我國近代集收藏家、鑒賞家、書畫家、詩詞學家、京劇藝術研究家于一身的文化奇人。先生與吉林省博物館有著一段特殊的機緣,他曾為吉林省博物館做出過重大的貢獻,并將個人收藏的大量歷代書畫作品無償的捐獻給吉林省博物館(今吉林省博物院),值此吉林省博物院新院建成開館之際,我們特舉辦《張伯駒潘素夫婦捐獻書畫作品展》,以記其功;以念其人;以彰其德;以慰其心愿;以告世人。
吉林省博物院還根據自己的藏品特點及廣大觀眾的需要,通過多種合作形式經常舉辦有全國影響力的臨時展覽。吉林省博物院現可提供舉辦臨時展覽的展廳7個,合計4899平米。其中老館舍可提供一樓及二樓展廳3個,合計2000平米,新館可提供臨時展廳4個,合計2899平米。每個展覽均有完善的前期策劃和營銷計劃,展覽均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如《抗震救災、眾志成城——2008年中國抗震救災大型新聞圖片展》、《翰墨寄情——吉林省博物院藏進現代人物畫展》、《浩歌千秋——東北人民抗日歌謠展》、《國寶神韻——院藏十大國寶展》、《壯麗的跨越——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吉林省發展成就展》、《清冶銅華以為鏡——吉林省博物院銅鏡展》、《走進白山松水的文明——吉林省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成果圖片展》、《吉林省博物院藏歷代書畫名家系列展——齊白石畫展》、《吉林省博物院藏十二生肖藝術品展——玉兔迎春》、《輝煌“十一五”大型圖片展》、《長白藝韻——吉林省松花石松花硯系列精品展》、《吉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成果圖片展》、《吉林省創先爭優成果展》、《輝煌的歷程——慶祝中國中國共產黨建黨90周年大型圖片展》、《吉林省首屆書畫名家邀請展》、《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六十二周年李巍畫展》、《北方古代文物精品展》等等。
吉林省博物院服務項目較規范。設有觀眾服務部、咨詢臺,未成年人活動區、圖書館、觀眾互動區等,滿足廣大群眾對文博商品、文博資料及文博知識的需要;開展觀眾調查;利用5.18博物館日為觀眾進行文物知識講座;提高群眾文物保護意識,為社會提供文物修復、保管、司法鑒定等;三年來,為群眾鑒定各類文物數以萬計;免費為群眾講解三千場;帶流動展覽深入學校、工廠、部隊?!稄埓笄М嬚埂?、《溥心畬畫展》、《吉林、遼寧、黑龍江軍地書法巡回展》、《國寶神韻——院藏十大國寶展》等展覽,先后在全國眾多博物館巡回展出;《院藏十大國寶展》、《雷鋒精神在閃光》展覽走進長春百所中小學、吉林大學五個校區,并到吉林市博物館、梅河口市博物館、吉林市文廟博物館、裝甲兵技術學校、重慶路社區、吉林省戲劇學校、公主嶺農村小學等多地展出,深受歡迎。吉林省博物院還擁有一支穩定的社會志愿者和大學生志愿者隊伍,已經成為提供社會服務的重要力量,隊伍經過專業上崗前培訓,具有相當規模,每名志愿者每年為博物館或觀眾服務時間超過48小時以上。
吉林省博物院設有公共服務部,與媒體緊密聯系,開展宣傳工作。多年來吉林省內外多家媒體皆為博物院作宣傳。如新華社、新華網、中國文化報、中國文物報、吉林日報、長春日報、長春晚報、新文化報、東亞經貿新聞、中國新聞社.吉林分社、吉林人民廣播電臺、長春人民廣播電臺、吉林交通之聲、長春經濟廣播電臺、吉林電視臺、吉林教育電視臺、長春電視臺都先后報道了吉林省博物院的各種活動。
由于吉林省博物院展覽紛呈、好戲連臺,服務細致周到,受到了極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廣大吉林人民熱愛博物院,走進博物院;歷任吉林省、長春市以及部分國家領導多次光臨博物院參觀指導,給吉林省博物院以高度評價和贊譽;中共吉林省委授牌我院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近三年來吉林省博物院整體運營情況良好。通過自辦、承辦、合辦等方式舉辦陳列展覽100余個;新入藏文物4000余件,平均每年接待觀眾60萬人次,其中青少年觀眾占20%以上,累計接待各級各部門領導200余人次;公開出版著作近20部,論文400余篇;在省級以上報刊專題報道我院展覽及活動1000余次;安防系統、消防系統運行穩定,管理規范,人員配置齊全,規章制度健全,有專業的安全管理部門,安全無事故。每年開放時間300天以上,展覽全部免費開放,并向社會公示。
吉林省博物院作為吉林省文物收藏保護、陳列展覽、科學研究和文物鑒定中心,在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方面,博物院將在省文化廳、文物局的領導下更好地發揮其職能,不斷豐富和深化人們對歷史文化的理解和認識,為發展吉林省的博物館事業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做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