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gress id="ihk59"><big id="ihk59"></big></progress><li id="ihk59"></li>

  1. <dd id="ihk59"></dd>

    所在位置: 首頁>  黨史研究>  專題研究

    新時期吉林省的治理整頓

    2021-08-30

    1988年,經過10年改革開放,吉林省改革與建設取得了巨大成績。但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特別是在20世紀80年代末,經濟形勢趨于嚴峻,通貨膨脹急劇發展,經濟秩序出現混亂局面。吉林省最主要的困難和問題是總體上經濟效益低。導致經濟效益低的因素:一是經濟結構不夠合理,影響優勢發揮;二是商品經濟發展緩慢,市場發育不快;三是技術管理落后。當時全國形勢也出現了一些問題,主要是社會總需求超過總供給,形成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雙膨脹的局面,由此導致了嚴重通貨膨脹,物價上漲過猛;國民經濟中結構性矛盾再度突出,農業重新成為國民經濟中的薄弱環節;經濟秩序紊亂,生產、建設、流通領域均發生了不同程度的混亂現象。在這種形勢下,黨中央、國務院審時度勢,對改革中出現的經濟過熱作出了治理整頓的決策。

    吉林省認真貫徹黨的十三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部署治理整頓工作。為此,中共吉林省委于1988年9月22日至24日,先后召開了常委擴大會議和領導干部會議,認真傳達中央工作會議精神,提出明后兩年要把改革和建設的重點放到治理經濟環境,整頓經濟秩序上來。在貫徹落實十三屆三中全會精神的吉林省委工作會議上,省委認為,當前突出的是社會總需求連續幾年超過總供給,基本建設規模過大,消費增長過快,通貨膨脹不斷加劇,物價上漲過猛,經濟秩序特別是流通領域混亂現象嚴重。另外,黨政機關中出現了一些腐敗現象。如果不清醒地估計和認識形勢,采取堅決有力的措施進行治理整頓,改革就無法深入。這些困難和問題產生在改革過程中,是舊體制固有的弊端,解決的根本辦法必須依靠改革。為此,吉林省采取了積極解決問題的辦法:治理經濟環境,主要是壓縮社會總需求,抑制通貨膨脹;整頓經濟秩序,主要是整頓在新舊體制轉換中經濟生活特別是流通領域中出現的各種混亂現象;發展和完善承包制,提高承包制的內在功效;完善企業經營管理機制,搞活大中型企業;積極推行股份制,把籠統的產權變成明確的產權;大力發展企業聯合和企業集團,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發展個體經濟和私營經濟;加強相互配套,搞好以市場為重點的其它改革;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增強經濟發展的外向功能。到1988年底,全省國民經濟和各項事業取得了新的成就。

    1989年,吉林省堅持在整頓流通秩序中深化體制改革,重點抓了三方面工作:一是進一步完善了商業企業的柜組承包建立了比較完整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重考核指標體系,發揮了國營商業的主渠道作用;二是清理整頓公司,整頓商品流通秩序;三是加速梅河口貿易區建設,開拓地區性貿易市場。治理整頓工作并非順利,經濟生活中多年積累下來的通貨膨脹、總量不平衡、結構不合理、經濟秩序淚亂等深層次問題還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雖然經過初步治理整頓,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治理整頓中又出現了資金嚴重緊缺,市場銷售疲軟,產品庫存上升,工業生產速度回落過猛,經濟效益再度下降,企業虧損增加,停產半停產企業增多等新的矛盾,增加了解決困難的難度。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唯一的出路就是進一步治理整頓和深化改革。中共吉林省委在五屆四次全會上,提出了1990年的中心任務,制定了治理整頓的新的思路和辦法:一是繼續控制社會需求,認真整頓經濟秩序;二是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努力提高經濟素質;三是圍繞治理整頓來穩定發展經濟,完善和深化改革。經過全省干部群眾艱苦努力,經受住了政治風波和市場疲軟的嚴峻考驗,走出了困境。1990年,全省各項事業有了新的發展,治理整頓的主要目標基本實現。經過幾年的治理整頓,吉林省的經濟環境得到很大改善,經濟秩序初步得到理順,為下一步的改革奠定了基礎。(何進)

    (作者單位:吉林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国产免费观看黄A片A

      <progress id="ihk59"><big id="ihk59"></big></progress><li id="ihk59"></li>

    1. <dd id="ihk59"></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