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gress id="ihk59"><big id="ihk59"></big></progress><li id="ihk59"></li>

  1. <dd id="ihk59"></dd>

    所在位置: 首頁>  黨史研究>  專題研究

    不平凡的歷史跨越——吉林省農村改革20年成功探索

    2021-08-30

    一、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建立和統分結合的農業經營體制的形成

    在改革開放前的20年間,吉林省農村經濟長期處于停滯不前甚至倒退的狀態,全省農村人均產糧由1956年的544.8公斤下降到1976年的517.7公斤,下降5%。農民人均收入從46.4元增加到68.3元,平均每年只增加1元錢,許多農民的溫飽問題沒有解決。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在黨中央一系列改革方針指引下,我省首先對農村經濟管理體制進行了改革。從1978年開始,農村出現了自發性的包產到組的責任制。1979年,包產到組在全省普遍推廣。1980年,農村出現了聯產承包責任制。開始沖破原有的"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模式。1981年有37.6%的生產隊實行了聯產承包責任制。到1983年底達到95%,1984年全省農村就有98%以上的農戶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變了二十多年來束縛農業發展的生產管理方式和分配方式,廣大農民有了更充分的自主權,使長期以來被壓抑的生產稅極性象火山一樣迸發出來,農民生產積極性空前高漲,農村的生產力又得到一次大解放。實行大包干短短幾年時間,吉林省糧食產量連續躍上200億斤、296億斤、326億斤三個臺階。人均占有糧食1436斤,居全國之首,農民人均收入也有較大提高,從1978年的181元提高到1984年的486.7元。

    隨著家庭聯產承包制的全面推行,各地也出現了一些新情況、新問題,主要是承包合同不規范,責、權、利不明確。不少地方一包了事,放任自流,出現混亂和無序的狀態。對此,吉林省委從三個方面加以規范。一是:明確耕地所有權和經營權;二是發包方和承包方的權力和義務;三是合同管理規范化。并本著"大穩定,小調整"的原則,對各地進行了調整。包干到戶后,單家獨戶發展商品經濟,有許多辦不好或不好辦的事,客觀上要求提供社會服務。因此,村合作經濟組織應運而生,為農戶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服務,并負責種植計劃落實、商品糧任務完成等管理職能,與承包農戶的分散經營共同形成了農業雙層經營體制。

    從1984年起,吉林省委提出允許土地有償轉包逐步實行規模經營。隨著農村二、三產業的發展和農業勞動力的轉移,土地轉包逐漸增多。在第一輪家庭聯產承包期陸續到期后,根據中央精神,吉林省委在第二輪延長土地承包期工作中,從四個方面入手,建立健全土地流轉制度和適度規模機制:一是在原定的耕地承包期到期之后再延長30年不變,從事開發性生產的項目承包期可以更長;二是防止耕地規模不斷被細化,實行"增人不增地、減人不減地"的辦法;三是在堅持土地集體所有和不改變土地用途的前提下,允許土地的使用權依法有償轉讓;四是尊重農民意愿,實行適度規模經營。同時按照統分結合原則適當留出一定的土地發展集體經濟,從而進一步完善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統分結合雙層經營體制。

    二、深化農村改革、大力發展農村商品經濟

    1985年以后,農村改革進入了第二個歷史階段。這個階段改革的主要任務是通過深化農村改革,為商品經濟的發展開辟道路。從此,我省農村開始從自給經濟向大規模的商品經濟轉化,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化。

    (一)建立新型的流通渠道,促進農村商品經濟的發展

    從1985年開始,逐步進行農村流通領域里的改革。在這方面,主要抓了以下幾項工作:第一,恢復供銷社集體所有制性質,實行獨立經營,獨立核算,自負盈虧。第二,開拓多種流通渠道。國營、集體、個人一齊上,形成多層次、多形式、多渠道的商品流通網絡。第三,發展多種經濟成分。供銷社是農村中最為強大的商業組織,在過去長期處于壟斷地位,隨著流通體制改革的深化,放寬了政策,各種經濟成分一齊上,集體商業和個體商業都有了很大的發展。第四,有計劃地發展農產品批發市場,實行產銷直接見面,減少中間環節,穩定供求關系。

    (二)專業戶、重點戶的涌現,帶動農村商品經濟的發展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農村中一些具有較好的勞動素質、較強的經營頭腦和對黨的富民政策接受快的農民,最先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走向市場,積極發展商品經濟,闖出了一條條致富之路。省委對農村中專業戶的出現給予了大力宣傳和充分肯定。1982年12月,吉林省委批轉農村改革政策研究室《關于發展農村專業戶、重點戶若干問題意見的報告》的通知,要求各級領導部門,對"兩戶"工作給予足夠重視,解放思想,放寬政策,積極扶持,放手發展。這一年,全省農村各類專業戶大量涌現,由1981年的7萬戶增加到23萬戶,占農戶總數的7.5%。

    這種格局改變了我省長期形成的以種糧為主的單一經營模式,從"小而全"發展到"小而專",形成一個質的飛躍。農村中各行各業開始從農業中分離出來,形成"土地向種田能手集中,工副業向能工巧匠靠攏"的局面。從種植業中分離出了糧、棉、油等專業戶,從養殖業中分離出了豬、牛、羊、雞、鴨、鵝等專業戶。生產的專業化促進了流通經營的專業化,農村中開始出現販運經營活動,有的人專門收購,有的人專門推銷,有的人專門運輸,從而形成一支農民推銷大軍,使商品流通逐步活躍起來。

    (三)鄉鎮企業的崛起,推動了農村商品經濟的發展

    農村第二步改革的深入,為鄉鎮企業的發展提供了歷史的契機,吉林省委認真貫徹黨的富民政策,幫助農民擺脫自然經濟的束縛,引導農村專業戶、重點戶向家庭企業過渡,大力開發農村工業、商業、建筑業、運輸業及其他為農村經濟發展服務的第三產業,并制定了一系列鼓勵鄉鎮企業發展的優惠政策。1997年,全省鄉鎮企業社會總產值達到1107億元,是1978年的155倍。

    三、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全面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

    1992年,鄧小平視察南方談話和隨后召開的黨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確定了我國今后一個時期社會主義建設的戰略部署和主要任務,促進了整個農村經濟的進一步振興。

    (一)加大改革力度、培育市場體系

    首先,加強市場建設,搞活流通領域。省委、省政府決定,加快培育和發展市場體系,做好流通這篇大文章,提出像重視生產那樣重視流通,像抓生產那樣抓流通。建立和完善農產品批發市場。全省先后辦起了大米、玉米、蔬菜、木材、藥材、黃牛、羽絨等專業市場和批發市場,并發揮了較好的輻射功能,特別是玉米和大米批發市場,在搞活糧食流通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農村市場化步伐的加快,推動了農村商品經濟的發展。

    其次,實現農村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一是遵循導向原則,由封閉型向開放型轉變,面向市場安排生產,建設市場,大力開拓國際市場,積極發展外向型經濟。二是由數量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緊緊依靠科技進步,大力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提高農村經濟的整體素質,增加市場競爭能力。三是遵循效益原則,由粗放經營型向集約經營型轉變。積極發展庭院經濟,靠規模經營和產品優勢,開拓市場,提高整體經濟效益。四是遵循經濟一體化原則,由城鄉分割,產銷脫節型向貿工農結合,產加銷配套的龍型經濟轉變。使農村經濟很快進入市場經濟發展軌道。

    再次,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促進農副產品的轉化。吉林省委在總結經驗中,找到了一條靠農業自身發展實現小康,靠農業深度開發實現增收致富的路子。一是加速發展農區畜牧業,實現過腹轉化增值。利用豐富的飼料資源發展畜牧業。二是加速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實現加工轉化增值。每年我省可供加工的糧食有100多億斤,潛力非常大。為此,省委確定了10個方面的系列加工,并優先開發100項名優特產品,利用高新技術,積極開拓國內外市場,通過過腹轉化增值和加工轉化增值,提高經濟效益。

    (二)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

    吉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吉林農業要實施“三大一強”戰略,并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科學配置資源,培育主導產業。從我省來說,中部地區土質肥沃,雨水充足,是國家重點商品糧基地。要在積極發展糧食生產的同時,利用糧多的優勢,發展畜牧業、多種經營和農畜產品加工業,把糧食優勢轉化成畜牧業優勢,食品工業優勢,糧、牧、多、企協調發展,實現農業的良性循環。東部山區半山區,適宜發展土特產品,大力發展種植業和養殖業,人工培育食用菌,開發山區資源。西部地區在對中低產田進行治理和改造的同時,搞好烤煙、水產品、肉、奶、牛和庭院經濟等多項開發。走出各具特色的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的新路子。

    第二,抓好龍頭企業內引外聯,從我省來說,就是重點扶持一批以玉米深加工和畜產品、人參鹿茸制品為主的龍頭企業。通過龍頭帶基地,基地聯農戶,實現產加銷,貿工農協調發展。德大公司就是一個成功的肉雞加工龍頭企業。

    第三,立足市場需求,實行規?;?、基地化生產。建設群體集合式的商品生產基地,主要是家庭戶戶搞生產,連屯發展成規模。梨樹縣從1994年開始在全縣實施"百萬頭豬工程"以規?;?、科學化、社會化、市場化推進養豬事業,使梨樹的生豬占領了半徑千公里以內的20幾個大中城市市場。1995年,全縣養豬158萬頭,實現牧業產值10.56億元,人均牧業收入505元。

    第四,科技興農,促進增長方式的轉變。一是積極推廣先進技術成果,加快實施種子工程。完善優良品種的繁育、引進、加工、銷售、推廣體系。保證全省糧食總產在200億斤以上。二是集中力量解決畜牧業配方、預混飼料生產、良種繁殖方法等關鍵性技術問題。三是加強對農民的職業技術培訓,提高農民接受和應用農業新技術的能力。實施“綠色證書”工程,培養大批糧食種植能手。

    第五,加快小城鎮建設,推動城鄉一體化進程。到1995年,全省小城鎮發展到395個,比1980年增加5倍多,全省有50多萬農民進入小城鎮興辦二、三產業,涌現出一批城市化特點明顯輻射功能較強的經濟強鎮。

    改革開放20年來,吉林省始終堅持以改革為動力,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保護和調動農民生產的積極性,按照決不放松糧食生產,大力發展多種經營的思想,依靠黨的富民政策,全面軍施科教興農戰略,加大科技投入,不斷推動農業上新臺階。糧食生產結束了長期徘徊不前的局面,最高年份突破250億公斤。糧食人均占有量、調出量、商品率和玉米出口量連續多年位居全國首位。糧食總產年均增長9.1%,高于全國年均增長3.4%的速度。農民夢寐以求的溫飽問題已經解決,正向小康生活邁進。農產品產量穩步增長。畜牧業生產快速發展,已成為我省獨立的產業部門。廣大農民從過去那種"養豬為過年,養雞下蛋換油鹽,養牛養馬為耕田"的傳統觀念變為養畜養禽商品化,使畜牧業向商品化、基地化方向發展,我省已擺脫肉蛋奶供應長期短缺的局面由糧倉變為肉庫,成為國家新的肉食品生產基地。1997年全省肉類總產量達到211.5萬噸,是1978年的12.5倍,肉類人均占有量達80.4公斤,居全國第二位。由于畜禽產品的增加,城鎮居民的"菜藍子"日益豐富,使人們的食物購成由單一型向多樣化、高質化發展,生活水平得到顯著提高。農村產業結構趨于合理,農、林、牧、漁的比重由1978年的74.8:2.2:11.2:0.2調整為53.9:4:43.2:1.5。傳統農業開始向現代化農業轉變,農業的增長方式也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農業機械化水平不斷提高,1997年農業機械化總動力達773.21萬千瓦,許多農民擁有了自己的拖拉機、收割機等大型生產設備,他們多年來對農業機械化的憧憬變為現實。

    隨著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民的收入也逐年增加,1997年達到2189.29元,是1978年的11倍,高于全國的平均水平。農民的生活也得到顯著改善,從消費結構看,由過去的吃飽向吃好轉變,講究營養和方便。農民的餐桌上日益豐富,過去是“蘿卜白菜家常菜,吃頓豆腐算改善”現在已被豐富的菜肴所替代,副食消費比重已超過主食。肉、蛋、禽、魚、蝦的消費量增加較快。衣著消費由過去的保暖到注重美觀、新潮,一衣多季的現象已被量的和質的提高所替代。農村自行車、縫紉機、手表已達到飽和。而耐用消費品,家用電器已走進農民家庭。1997年平均每百戶擁有電視機99.38臺,洗衣機44.19臺,電冰箱4.5臺。此外,農民開始追求高層次的精神生活,每年用于訂購報刊雜志、科技書刊的費用不斷增加,表明農民在物質生活提高后,文化生活也得到很大改善,求知欲增強。改革20年來,我省農民已從貧困型超過溫飽型,開始向小康生活邁進。

    改革開放以來,吉林省農村發生的天翻地覆的變化,是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方針、路線的指引下,全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始終從省情出發,把農村和農業問題當做頭等大事來抓,走"兩高、一優"農業發展道路的結果,是黨的一系列農村政策在吉林省農村實施的具體體現。我們相信,在鄧小平理論和十五大精神的指引下,通過不斷深化農村改革,優化產業結構,大力發展農村生產力,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我省農村將以更輝煌的成就跨進21世紀。

    (作者單位:中共吉林省委黨史研究室)


    国产免费观看黄A片A

      <progress id="ihk59"><big id="ihk59"></big></progress><li id="ihk59"></li>

    1. <dd id="ihk59"></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