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gress id="ihk59"><big id="ihk59"></big></progress><li id="ihk59"></li>

  1. <dd id="ihk59"></dd>

    所在位置: 首頁>  黨史研究>  資政研究

    關于加快我省鄉村振興步伐的幾點思考

    2022-12-16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必然要求,也是我省加快建設農業強省的應有之義。圍繞這一重大時代課題,我室組織人員走訪了省農業農村廳、省鄉村振興局等部門,對推進鄉村振興做了一些思考。

    一、我省鄉村振興發展現狀

    近年來,我省堅持高位推進鄉村振興工作,明確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責任,鄉村振興工作呈現如下特點:一是在糧食安全上突出科技興農。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4400萬畝,主要農作物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93%,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0個百分點。實施黑土地保護性耕作面積3283萬畝,穩居全國第一位。2022年糧食總產量達816.16億斤,穩居全國第五位。二是在產業振興上突出“三產”融合。以十大產業集群、千億斤糧和千萬頭肉牛工程引領產業發展,突出特色和全產業鏈開發。省級以上龍頭企業發展到600家,其中國家級63家,農產品加工業年產值3300億元以上。三是在人才振興上突出“引育”結合。組建61所高校參與的吉林省鄉村振興高校聯盟,推進民營企業“萬企興萬村”吉林行動,已促成709對村企結對。制定鄉村振興人才職稱評審辦法,2021年以來,累計給農民評出高級職稱600人、初中級職稱約3400人。四是在銜接過渡上突出平穩有效。在政策、機制、力量上做到有效銜接,確保不出現規模性返貧。集中支持 13 個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發展,向2038個脫貧村、重點邊境村等選派駐村干部5395人。2021年,全省脫貧群眾人均收入達到12079元,同比增長20.18%,高出全國平均水平3.3個百分點、全省農民收入增速10.4個百分點。五是在鄉村建設上突出示范引領。以“九有六無”標準,開展千村示范行動,首批打造宜居宜業美麗示范村1022個,三A級標準農村人居環境示范村4000個,美麗鄉村749個,美麗庭院和干凈人家60多萬戶。

    二、存在的問題

    (一)農田基礎設施仍然相對薄弱。農田基礎設施存在工程不配套、設施損毀、田塊細碎化、抗災能力不強、建后管護不到位等問題,有效灌溉面積占耕地面積不足30%。高標準農田面積占比少、建設標準低。糧食單位面積產量有所下降,由2012年7251.1公斤/公頃下降到2022年的7053.9公斤/公頃。

    (二)農業產業融合性弱。農業產業結構較為單一,高附加值的農業產品和畜牧業精品不多。農產品品牌、企業品牌在全國有較高知名度的很少,影響不大。農業產業集群化水平不高,龍頭企業不夠強,對農戶帶動作用弱。2022年全國有國家重點龍頭企業1959家,而我省為63家,僅占3.2%;全國新增國家重點龍頭企業412家,我省僅新增9家;我省只有1家龍頭企業進入全國百強。

    (三)農村人才支撐力不強。農村、邊境村空心化、老齡化、空巢化明顯,鄉村人才外流,人才總量不足、結構失衡。吉林省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主要數據公報顯示,全省農業生產經營人員619.09萬人,年齡35歲及以下的123.29萬人,占19.9%;年齡在36至54歲之間的308.15萬人,占49.8%;年齡55歲及以上的187.65萬人,占30.3%。初中及以下文化5818604人,約占94%,高中或中專306204人,約占5%,大專及以上66137人,約占1%。

    (四)農業發展資本要素短缺。鄉村振興點多面廣,改善農村基礎設施條件、發展農業產業等都需要大量的財力物力。農業現代化的推進需要大量資金投入,普通農戶和鄉村振興主體面臨融資難的發展困境。截至2022年6月末,全國涉農貸款余額超47.1萬億元,而吉林省涉農貸款余額為5892億元,僅占全國的1.25%,相比農業大省河南省涉農貸款余額為2.53萬億,黑龍江省涉農貸款余額9468億元(2022年5月末數據),吉林省涉農資金投入差距很大。

    (五)鄉村文化建設滯后。城市文化、快餐文化加速沖擊鄉村,鄉村傳統文化、紅色文化保護傳承不夠,部分鄉村在開發建設時忽視對當地留存的遺址遺跡的合理保護,忽視對傳統文化的有效發掘。如吉林省梨樹縣石嶺鄉的二龍湖古城遺址,據考證其屬于戰國時期燕國遺跡,極具文化價值,但因未開展有效規劃和開發,該處遺址破壞嚴重,戰國時期燕文化風格在此地難以完整再現。

    (六)農村基層組織功能和治理能力仍需提升。部分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弱化,核心作用不強,黨員年齡結構趨于老齡化,黨員隊伍建設存在短板,教育難管理難。全國村“兩委”換屆工作后,村“兩委”成員高中(中專)以上學歷的占74%,村黨組織書記大專以上學歷的占46.4%;村“兩委”成員平均年齡為42.5歲,村黨組織書記平均年齡45.4歲。而吉林省在換屆后,全省村書記平均年齡為47.3歲,大專以上學歷人員占比41.3%,全省村支委成員平均年齡47.1歲,大專以上學歷占比26.49%。相比較而言,吉林省村班子年齡結構、知識結構、能力結構仍然存在短板和不足。

    三、對策及建議

    (一)全面深化高標準農田建設。高標準農田建設是鞏固和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保證國家糧食安全的根本舉措。一是強化政府主導。建立健全各級黨委政府高標準農田建設領導機制、協調機制、責任機制,明確建設主體、目標和進度,保證高標準農田建設有效落實,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二是堅持“五統一”。統一規劃布局、統一建設標準、統一組織實施、統一驗收考核、統一上圖入庫,強化建設進度和質量管理,確保項目長期發揮效能。

    (二)加快農村產業融合步伐。一是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機制建設。深入實施“一主六雙”高質量發展戰略,突出抓好長春“一主”帶動作用,建立城鄉對口協作幫扶機制,探索經濟強縣與欠發達地區的結對幫扶、優勢互補新路徑,深化吉林省與經濟發達省份產銷合作。二是突出發展優勢產業,圍繞優勢產業縱向延伸產業鏈、橫向擴展產業集群。深入推進十大產業集群建設,支持各地培育優勢主導產業。通過資金、稅收、人才等加快培育和引進一批競爭力強的龍頭企業,通過龍頭+基地+農戶等模式推動產業振興。三是努力培育農產品品牌,擴大“吉”字號品牌影響力。嚴把產品質量關,提升品牌科技和文化含量,加強標準化建設。多渠道宣傳推介品牌,利用新媒體力量,助力“吉”字號品牌走向全國,走向世界。四是加強農業產業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智慧農業、精品農業、旅游觀光農業。推進現代流通服務網絡工程建設,實施城鄉冷鏈物流建設行動。

    (三)強化鄉村人才建設。一是育好用好本土人才。加強村干部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培訓,建立健全新型職業農民扶持政策體系,持續開展專業教育、技能培訓和鄉村振興人才評選。二是引進一批人才。實施返鄉創業工程,建設返鄉人才庫,做好跟蹤管理服務,鼓勵高校畢業生、企業家等社會各類人才返鄉任職、創業,帶動鄉村發展。三是建立長效的人才支援與激勵保障機制。深化拓展包保幫扶、駐村幫扶、中央單位定點幫扶、省內協作幫扶、社會組織幫扶和“萬企興萬村”吉林行動。強化智力支持,深化科技特派員制度,組建各種層級的鄉村振興專家服務團,發揮鄉村振興高校聯盟作用,拓展農村經營主體與農業科研院所和高校對接機制,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

    (四)持續提升農村金融服務能力。發揮金融等社會資本“主力軍”作用,引導更多金融資源投入“三農”領域。一是加大信貸投放力度。持續運用支農支小再貸款、再貼現等政策工具,引導地方法人金融機構擴大涉農信貸投放,特別是加強對脫貧地區、糧食生產、肉牛產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重點領域金融支持。持續開展普惠金融服務,加強涉農金融業務開發探索,健全鄉村振興專屬信貸產品體系。二是優化鄉村金融生態環境。加強農村農戶信用體系建設,提升農村金融基礎服務能力,推進“智慧鄉村”和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平臺建設,逐步實現鄉村振興金融服務站省內縣域全覆蓋。三是支持以市場化方式設立鄉村振興基金,撬動金融資本社會力量參與,支持社會資本在農村投資,重點支持鄉村產業發展。

    (五)推進鄉村文化振興。一是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農村發展和農民生活。二是打造具有豐富特色的鄉村文化。合理開發在地文化,注重農業文化遺產、鄉村紅色文化資源、鄉村民俗文化、“吉劇”等傳統曲藝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推動合理適度利用;豐富農民文化和體育生活,實現鄉村公共文化服務全覆蓋。三是加大鄉村教育投入力度。努力提升鄉村教育水平,加強農村文化普及、法制宣傳和技術培訓,推動全民閱讀進農村、進家庭,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養。

    (六)加強鄉村治理體系建設。完善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增強鄉村治理能力。一是夯實筑牢鄉村振興的一線戰斗堡壘。不斷加強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人才建設,持續提升基層黨組織的工作效能,充分發揮駐村工作隊和鄉村振興專員作用,提升治理水平。二是推進法治鄉村、平安鄉村建設。健全農村公共法律服務體系、鄉村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農村社會治安防控和公共安全體系建設,完善集維穩、綜治、信訪、法治、民生為一體的網格化服務管理模式,發揮“百姓說事點”平臺作用。

     

    (作者單位:中共吉林省委黨史研究室研究三處)


    国产免费观看黄A片A

      <progress id="ihk59"><big id="ihk59"></big></progress><li id="ihk59"></li>

    1. <dd id="ihk59"></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