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加快發展我省循環農業的對策與建議
發展循環農業是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兩山”理論,厚植“綠水青山”底蘊,做大“金山銀山”價值的重要路徑。也是我省轉變農業發展模式,提高農業技術,控制環境污染,循環利用資源,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對我省生態農業建設具有重大意義。
一、我省循環農業發展現狀
從循環農業主要指標來看,近年來我省循環農業發展總體呈良好態勢。一是農業經濟發展持續增長。2020年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67元,較2016年提高32.5%;單位面積農業產值每公頃2萬元,較2016年增長28.0%;農業機械總動力3897萬千瓦,較2016年增長25.5%;單位畜禽產品率每噸6.5萬元,較2016年增長61%(詳見表一)。二是資源減量投入穩步推進。2020年每公頃農膜使用量8.35公斤,較2016年減少15.0%;每公頃農藥使用量7.63公斤,較2016年減少20.9%;每公頃化肥使用量663公斤,較2016年減少10.5%;每使用1公斤化肥能夠產出30.2元農業產值,較2016年提升41.8%;每公頃柴油用量較2016年減少4公斤;每產出萬元農業產值消耗459度電力,較2016年下降14.8%(詳見表二)。
表一:2016—2020年吉林省農業經濟發展指標
表二:2016—2020年吉林省資源減量投入指標
從發展模式上看,目前循環農業主要有三種發展模式,即:物質循環利用模式、減量化生產模式、生態產業園模式。近年來我省積極探索符合我省實際的農業可持續發展路徑,上述三種模式在我省均有所發展。如以“梨樹模式”“農安沼氣微工廠”以及目前重點推進的“秸稈變肉暨千萬頭肉牛建設工程”等為代表的物質循環利用模式;在中西部推廣的玉米種植“水肥一體化”為代表的減量化生產模式;以文化旅游節、重點旅游景點為依托的長春市雙陽區太平鎮小石村、吉林市樺甸市樺郊鄉曉光村、白城市通榆縣向海蒙古族鄉向海村等為代表的生態產業園模式。
二、我省農業循環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1.農業產業化紅利未普遍惠及農民。一是農民收入橫向對比增長較慢。近年來我省糧食產量居全國第4—7位,人均糧食產量居全國第2—3位,總體較為穩定,但我省農民可支配收入雖較往年有了較大幅度提升,但與兄弟省份橫向對比中則從2016年的第12位下降到2021年的19位,與我省糧食總產量及人均糧食產量位次差距較大(詳見表三)。二是農產品深加工較少。雖然目前我省已經著力構建十大農產品加工和食品產業集群,但目前農產品加工大多還處于低水平加工,尚未進入更深的層次,產品附加值較低。
表三:2016—2021年吉林省糧食主要指標及
農民可支配收入全國位次
2.科技服務體系不完善。一是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相關技術研發推廣投入不足。如2022年省農科院農業創新工程經費投入不足2000萬元,在全國農科院系統排名靠后;能夠顯著提升干旱地區糧食產量的“水肥一體”技術2014年已通過驗收,目前在我省西部僅示范推廣300萬畝,僅占該地區可推廣面積的14%。相關技術研發推廣投入不足,導致農業循環經濟模式探索難以進一步深入。二是提高農業廢棄物資源循環水平技術支撐不夠。對農戶如何加強秸稈高效還田、種養業廢棄物資源循環利用等技術扶持不夠。如2020年全省沼氣工程數量64處,僅為遼寧省8.9%,黑龍江省5.1%。
3.對循環農業認識偏低。一是缺乏循環農業整體統籌規劃。循環農業涉及我省整個大農業乃至全省區域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涉及地域廣、農業產業類型多、產業鏈條長,因此應結合全省各地域地理條件、環境特點、農業產業優勢等多方面因素進行統籌考量,打造符合各地特點的循環農業模式。目前我省雖然出臺了部分關于秸稈還田、廢棄物利用、資源減量化投入、農村環境改造等方面的發展規劃、政策法規,但缺乏對全省范圍循環農業發展的整體統籌規劃。二是農民對循環農業整體認識不高。我省農業從事者的文化程度在中等(高中學歷)以上的不足30%,整體文化素質偏低,不能自覺提高對農業循環經濟的認識。而且部分農村農民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較為陳舊保守,環境比較意識淡薄。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循環農業技術的推廣及應用。
4.循環農業模式探索不深入。一是農業內部、農業企業內部、農業與農業企業之間很多循環模式沒有建立。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中觀層面就是要實現農業和企業之間的循環,用工業帶動農業發展,目前我省在這方面的探索較少。二是部分行之有效的循環農業模式推廣進度較慢。由于一些農業技術沒有及時的總結推廣,導致很多農業循環經濟模式只處于摸索階段。
三、深入推進循環農業發展模式的對策與建議
1.加強農企聯系,讓農業產業化紅利惠及農民。一是因地制宜建立農企合作模式。根據我省的自然地理環境和國家的政策指引,政府引導農民因地制宜地選擇農業生產經營的組織方式,把分散的農戶組織起來,引導和支持農民自行建立起各類專業合作社或其他形式的合作與聯合,同時加強農業龍頭企業與農業專業合作社的聯合,與基地農戶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利用企業的循環農業技術與先進管理經驗大幅度降低農戶生產中的資源浪費,通過企業與鄉村的合作帶動鄉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網絡體系的完善,為循環農業的發展提供有力的硬件設施。二是鼓勵采用農產品資源循環利用新模式。在生產過程中運用高技術實現農產品加工現代化,注重精加工,延伸產業鏈條,對糧食、飼料、釀造等進行深度資源開發。在生產過后,企業進行廢棄物的收回再利用,同時鼓勵與其合作的鄉村進行廢棄物的回收,如企業免費幫助農民清理運輸田地里的秸稈,并給予農民一定的費用,既幫助農民減少了開支,也促進了資源的回收再利用。
2.加強技術研究,完善科技服務體系。一是引導高校、科研院所開展專項研究。開發高效高產的種植技術和可循環的互利共生養殖技術,運用先進的農業科技,改善種植技術,讓有限的農業資源創造更高的產量。二是開展適合我省省情的循環農業模式研究。比如,對沼氣薄弱技術進行攻關,加強沼氣發酵工程設備自動化、一體化發展,加強研發配套農機設備。再比如,加快糞肥還田機械化進程,加強糞肥還田機械的引進和研發,使糞肥還田成本降低、效率提高。還比如,充分利用技術手段、綜合措施挖掘循環模式中副產品的增產潛力,發揮更高的經濟效益。三是推進循環農業的服務工作。充分發揮政府的導向作用,完善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成立相應的循環農業網站,將循環農業的最新動態和經驗成果定期公布,幫助農民隨時隨地了解循環農業的信息,讓農民認識保護環境可以從身邊的循環農業做起,讓農民自覺地去了解循環農業的理念,樹立循環農業的發展觀、價值觀、消費觀,讓農民切實接受循環農業,擺脫傳統農業的一些陋習,促進資源的再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四是建立激勵機制,加強基層循環農業技術推廣。組建基層農業科技推廣隊伍。出臺相關激勵政策,提供一定福利待遇或相關補貼,鼓勵大學生畢業生和農業科技方面人才,到農村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為專項人才設置崗位,為其提供相應的硬件設施條件,加快循環農業的推廣。建立起促進農業循環經濟高新技術、增效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考核體系。為優秀的科研人才以及其科研成果提供廣闊的發展平臺,為科技人才扎根農村,推動循環農業的發展。
3.強化政府引導,統籌謀劃我省循環農業總體布局。一是加強循環農業標準建設。應從長期規劃循環農業發展的角度,結合國內外農業標準化的一般要求,提出制定我省循環型農業技術標準的原則與思路,構建相應的產業標準、生產或工藝標準及產品標準的框架,并提出循環農業標準制定的規劃方案。一方面,要不斷提高循環農業產品品質和循環農業標準化水平,健全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和檢驗檢測體系,徹底改變品質參差、無標生產、無標上市、無標流通的局面。另一方面,加強循環農業標準化技術推廣隊伍,實行農產品質量安全標識制度和標準認證認可制度,對能耗高、污染重的落后工藝、技術和設備實行強制性淘汰制度。二是結合我省實際統籌規劃我省各地循環農業模式。比如,中部松遼平原牧業區,糧食產量和秸稈資源豐富,適合發展全株青貯玉米,開展谷飼型肉雞、蛋雞、生豬種養結合生態循環農業和節糧型舍飼半舍飼肉牛、肉羊、絨用羊、奶牛種養結合草飼牧業。再比如,東部長白山牧業區,草坡、林下草地資源豐富、蜜源豐富,可結合延邊肉牛、梅花鹿、蜜蜂發展特色畜禽養殖。還比如,西部松嫩草原牧業區,草原豐富,適合開展高質量草原建設,種植優質牧草,發展舍飼半舍飼肉牛、肉羊、絨用羊、奶牛種養結合生態循環農業等。
4.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提升從業人員素質。一是通過政策支持吸引高素質農業人才返鄉參與種養結合生態循環農業發展。二是依托我省資源優勢,引進外省和國外團隊和資金,通過引進項目的方式引進外省和國外資金。三是建立長效化人才培訓機制。引導科研院所和社會公司面向種養循環綠色農業從業者開展培訓,快速培養實用型專業人才。四是在職業農民培訓課程中,增加種養循環綠色農業模式課程,培養懂得種養循環綠色農業經營和技術的農民。五是建立常態化農民、從業人員種養結合生態循環農業發展培訓,建設示范基地,供從業人員參觀學習。
(作者單位:中共吉林省委黨史研究室研究四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