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gress id="ihk59"><big id="ihk59"></big></progress><li id="ihk59"></li>

  1. <dd id="ihk59"></dd>

    所在位置: 首頁>  黨史研究>  資政研究

    吉林省革命遺址現狀及其保護利用的建議

    2021-08-30

    革命遺址是黨的歷史的座標,代表著黨走過的艱難與輝煌的歷程。我省開展革命遺址普查工作是貫徹落實中央辦公廳和中央黨史研究室指示精神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我省黨史工作的一項系統工程。我們在去年經過省、市和各縣(市)區委黨史部門全員參與、全面踏查,順利完成了全省民主革命時期的576處革命遺址普查任務。在今年我們又組織開展了“尋訪紅色足跡牢記黨的宗旨”活動,三級聯動,突出重點,尋訪遍及全省的民主革命時期為主包括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48處黨史遺址?,F將我省革命遺址現狀及其保護利用的建議匯報如下。

    一、吉林省革命遺址數據分析

    (一)革命遺址地域分布分析

    我省東部:通化市131處,占全省總數21.6%;延邊州107處,占全省總數17.6%;白山市79處,占全省總數13%。我省中部:吉林市89處,占全省總數14.6%;長春市79處,占全省總數13%;四平市34處,占全省總數5.6%。我省西部:松原市50處,占全省總數8.2%;白城市19處,占全省總數3.1%;遼源市18處,占全省總數2.9%??梢?,我省革命遺址地域分布東西不平衡,是東多西少。這與地理情況和革命情況密切相關。我省地理走向由西向東是平原—丘陵—山區—中朝邊界。革命根據地和抗聯活動區域基本在東部。革命老區是東滿根據地和南滿根據地所在地。東滿游擊根據地包括延吉、和龍、汪清、琿春等山區抗日游擊區,范圍大致是在今天的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南滿抗日游擊區位于吉林省中南部和遼寧省東北部。我省東部不但是中共黨史、軍史上第一批抗日游擊隊和抗日游擊根據地的誕生地,而且是第一批少數民族比例最高的抗日游擊隊和抗日游擊根據地的誕生地。中部貫穿中東鐵路和南滿鐵路,大城市在這里,是中國共產黨在吉林活動和建立組織較早的地區,也是吉林解放戰爭的重要區域。西部革命活動相對少。

    (二)革命遺址類別分析

    我省重要黨史(歷史)事件和重要機構舊址126處,占全省總數20.8%;重要黨史(歷史)事件及人物活動紀念地120處,占全省總數19.8%;紀念設施115處,占全省總數18.9%。革命領導人(重要人物)故居3處,占全省總數0.5%。各地烈士墓619處??梢?,由于我省是東北抗聯第一路軍的根據地,也是東北解放戰爭的主要戰場,發生過許多重大黨史事件,涌現出許多重要黨史人物,黨史資源豐富。楊靖宇、魏拯民等革命烈士首創原始森林游擊戰,在世界戰爭史上是一個奇跡,革命領導人游擊作戰,居無定所,抗聯革命遺址遠離城鎮,大多處在鄉村、田間地頭、深山密林中,很難被人發現。陳云、彭真、李富春、陶鑄、林楓等老一輩革命家都在吉林留下了光輝足跡,由于他們是在抗戰勝利后挺進東北,東北解放后又繼續南下,在吉林活動和留下的遺址遺跡有限。所以普查到的革命領導人(重要人物)遺址遺跡少。

    (三)革命遺址保護和利用級別分析

    革命遺址保護和利用級別: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3處,占全省總數的2.1%;省級文物保護單位59處,占全省總數9.7%;市級文物保護單位34處,占全省總數5.6%;縣級文物保護單位87處,占全省總數14.4%;未定383處,占全省總數63.2%。革命遺址利用級別: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4處,占全省總數2.3%;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6處,占全省總數2.6%;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36處,占全省總數5.9%;縣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86處,占全省總數14.2%;未定424處,占全省總數70%。雖然我省革命遺址屬于文物保護單位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數量比較少,但是近年來普遍建立以黨史重要遺址遺跡和紀念設施為依托的省、市、縣三級黨史教育基地。吉林省委常委會于2005年3月審議通過我室《關于命名首批吉林中共黨史教育基地的請示》,同意以中共吉林省委的名義命名楊靖宇烈士陵園等10處紀念地為首批吉林省中共黨史教育基地。2011年省委又命名了長春革命烈士紀念館等10處紀念地為第二批吉林省中共黨史教育基地。我室制定了省級黨史教育基地“六個有”的標準,即與重要黨史事件和人物有聯系、有標志性建筑、有展室和展品、有經費、有專人和部門負責、有活動和實效。我們還組織開展了黨史教育基地建設的專項督導活動。

    (四)革命遺址年代分析

    一般來說,革命遺址年代可分為黨的創立時期、大革命時期、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抗日戰爭時期處和解放戰爭時期。吉林省情況比較特殊,是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吉林省黨組織的創建和初步發展時期,10年(1921年12月馬竣到吉林—1931年9月九一八事變)。第二個時期是吉林黨組織在東北抗日戰爭時期,14年(1931年9月—1945年8月八一五光復)。第三個時期是吉林黨組織在解放戰爭時期,3年(1945年9月—1948年10月吉林全境解放)。吉林省黨組織的創建和初步發展時期遺址27處,占全省總數4.7%;吉林黨組織在東北抗日戰爭時期204處,占全省總數35.3%;吉林黨組織在解放戰爭時期345處,占全省總數60%。第一個時期,由于吉林黨組織比較弱小,活動多為地下隱蔽狀態,沒有公開的辦公地點,而且奉系軍閥和日本軍警密切配合鎮壓共產黨,因此革命遺址少。第二個時期,由于抗聯斗爭異常艱苦、許多密營在深山老林,難以保存,難以踏查,因此普查到的革命遺址不多。

    (五)革命遺址保護態勢分析

    在本次普查到的我省576處革命遺址中,保存狀況好的149處,占全省總數25.8%;較好的147處,占全省總數25.6%;一般的133處,占全省總數23%;較差的46處,占全省總數8%;差的101處,占全省總數17.6%(其中包括消失的51處,占全省總數8.4%)。盡管我省保存狀況好的和較好的占50%以上,但是保護狀況在一般的、較差的、差的,也占全省總數近50%??芍^喜憂參半。革命遺址保護態勢向好,卻不容樂觀,任重道遠。

    二、吉林省革命遺址保護利用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對革命遺址保護意識不強。有些領導對革命遺址保護缺乏緊迫感,沒有把保護工作納入議程。有些地方和部門缺乏對革命遺址重要性的認識,甚至出現對偽滿遺址遺跡比較重視,而對當地革命遺址遺跡不夠重視的現象。有些單位沒有充分認識到革命遺址的不可再生性、不可復制性,為了自身的眼前利益,隨意侵占或拆毀革命遺址,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在長春市樹勛小學院內的吉林省第一個黨支部(中共長春支部)舊址,是吉林地方黨史上非常重要的革命遺址。這個遺址在2006年學校改造過程中被盲目拆毀。盡管當時長春市委黨史研究室已經提出反對意見,沒有奏效。

    二是對革命遺址開發經費不足。許多革命遺址散布鄉間或山區,分布面廣、數量多,損毀嚴重,維修資金需求量大;有的遺址,至今仍屬個人所有,難以保護和管理,如果予以收購更是需要大量的資金;革命遺址場所基本都是免費參觀,本身沒有收入,養護主要靠屬地財政撥款;我省遺址大部分在縣域,但我省縣級財政非常困難,用于修繕投入的資金有限,開發利用上投入的資金更加有限。我省四平市財政比較困難,那里的重要革命遺址損毀得比較嚴重。以李富春為書記的中共中央東北西滿分局舊址是非常重要的革命遺址,位于雙遼一座天主教堂,因沒有保護經費,年久失修,于2005年倒塌。

    三是對革命遺址產權歸屬不順。我省革命遺址屬國家所有的417處,占全省總數72%;集體所有的150處,占全省總數26%;屬私人所有的9處,占全省總數1.5%。當前最重要的問題是革命遺址產權混亂。即使歸國家和集體,情況也比較復雜。一般來說,歸民政部門的,經費有一定保障。歸文化部門的,開發有一定規劃。歸企業的、歸鄉鎮的、歸村委會的,缺少保護經費、缺少發展規劃、缺少責任機制,往往保護和利用工作不落實、不到位。歸個人的,情況更差,大多處于自然淘汰的境地。中共中央東北局梅河口會議遺址和彭真在梅河口的舊居,屬于當地鐵路部門房產,致使這些革命遺址的保護和利用都受到人為的限制。吉林省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遺址在永吉縣岔路河鎮,因屬于個人房產,已經舊貌無存。

    三、吉林省革命遺址保護利用的工作建議

    (一)提高革命遺址保護和利用的能動意識

    一是加強對革命遺址的宣傳。要綜合運用報紙、雜志、影視、網絡等現代傳媒和文化載體,大力宣傳革命遺址保護利用工作的意義。利用重要黨史紀念日等有利契機,組織開展黨史遺址尋訪、革命遺址立碑儀式、紀念館剪彩儀式、祭奠革命烈士儀式,或舉行紅色講堂、紅歌會、紅色旅游節主題教育活動,或組織志愿者向老區人獻愛心和為革命紀念場館做奉獻等活動,宣傳黨在吉林90年的輝煌歷程,緬懷發生在吉林的重要黨史事件和黨史人物,宣傳吉林重要革命遺址,提高社會各界人士特別是各級領導對革命遺址的關注程度。

    二是推動革命遺址普查工作成果的轉化。將革命遺址普查的成果編輯成書,攝制成專題片,在全省出版發行。出版發行《吉林省革命遺址分布圖》,在吉林省地圖上以醒目標志標出全部重要革命遺址所在地等等,以期進一步提高我省革命遺址的知名度,保持公眾的關注熱度,不斷把革命遺址普查成果的轉化向深層次推進。

    三是對革命遺址保護利用中涌現的先進集體和模范人物給予表彰。借此凝聚做好革命遺址保護利用工作的精神力量,促進各級黨委政府和有關工作者充分認識做好新形勢下革命遺址保護利用工作的重要性,不斷增強做好革命遺址保護利用工作的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

    (二)健全革命遺址保護和利用的管理機制

    一是依法依規對革命遺址進行保護管理?,F在全省無論是人大還是省政府都沒有保護革命遺址的規章和條例。因此,革命遺址的保護缺乏有章可依。這樣勢必出現在道路拓寬或修建、農田水利設施建設、舊房拆建或房地產開發等過程中破壞革命遺址,而相關部門或個人由于沒有法律依據,無力保護。因此,制定《吉林省革命遺址保護條例》迫在眉睫。

    二是出臺遺址保護建設規劃。要按照“全面保護、重點修繕、統一規劃、分步實施”的遺址保護和利用原則,因地制宜修編規劃,制訂方案,采取對應的修繕和保護措施。有效整合宣傳、黨史、文物、民政等部門的職能作用,使更多的遺址列入不同級別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黨史教育基地、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采取措施,理順革命遺址的產權關系,加強對革命遺址保護和利用的管理。

    三是賦予黨史部門相應的職能。將革命遺址踏查、保護、利用、明確納入《中共吉林省委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史工作的實施意見》和新的全省黨史工作五年規劃,真正成為黨史部門的重要職能。我省革命遺址和紀念地普查工作要推向常態化,進一步開展對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改革開放新時期吉林地方黨史遺址遺跡和紀念設施的普查工作,制定吉林省地方黨史重要遺址遺跡和紀念設施保護目錄。各地在城市改造、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涉及吉林地方黨史重要遺址遺跡和紀念設施必須事先征求當地黨史部門的意見。

    (三)加大革命遺址保護和利用的經費投入

    一是要加強相關的財政支持。建議省財政設立黨史遺址保護工程專項資金,制定并實施吉林省黨史遺址保護工程專項資金管理辦法,切實加強對重點革命遺址保護專項資金的管理和監督,把專項資金用到最重要、最急需的項目。專項資金當務之急用于革命遺址的立碑和掛牌,這是革命遺址保護和利用的基本工作。

    二是爭取黨費支持。黨費用于革命遺址普查、維修和保護是名正言順,義不容辭。我省省、市、縣三級黨委組織部門每年都應撥出一定數目的黨費,支持革命遺址普查、維修和保護工作。

    三是多渠道籌措資金。要按照“政府主導、民間參與”的方針,采取政府撥一點、集體籌一點、社會各界捐一點及企業贊助一點相結合的方式,積極動員民眾支持、參與遺址保護和維修行動,多渠道融資,多思路經營,確保革命遺址得到更好的保護和合理有效的開發利用。在條件成熟,也可以設立革命遺址保護和利用基金。

    (作者單位:中共吉林省委黨史研究室)


    国产免费观看黄A片A

      <progress id="ihk59"><big id="ihk59"></big></progress><li id="ihk59"></li>

    1. <dd id="ihk59"></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