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gress id="ihk59"><big id="ihk59"></big></progress><li id="ihk59"></li>

  1. <dd id="ihk59"></dd>

    所在位置: 首頁>  黨史研究>  資政研究

    論改革開放三十年“解放思想”的成就、本質、基本經驗與未來走向

    2021-08-30

    改革開放30年,中國在綜合國力、國民生活和國際地位等各方面都取得了舉世公認的成就和進步,取得這些成就和進步的最根本原因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而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最根本原因則是由于解放思想?!敖夥潘枷胧前l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大法寶”。 解放思想的程度和力度,決定、制約改革開放的程度和力度,改革開放的程度和力度又決定、制約經濟建設等各方面成就的大小。從1997年黨的十五大以來的歷史進程來看,經濟建設取得成就,反過來又促進思想進一步解放,從這一歷史史實出發,人們可以說解放思想和改革開放是相互促進、互為因果的。但是,從1992年,鄧小平發表南巡講話前,國內形勢和人們對改革前途的迷茫、動搖來看,這一過程是不可逆的。沒有解放思想,便沒有30年的一切。本文試就30年來,解放思想的成就、特點、發展軌跡、本質、本質特征、基本經驗和未來走向談幾點粗淺的認識。

    一、解放思想的四個階段、四大理論成果和四位代表人物

    三十年解放思想的歷史分為四個階段,相應地產生四大理論成果和四位代表人物。

    解放思想的第一階段是1978年5月至1981年6月,即從“真理標準大討論”到中共中央做出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理論成果是確立“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代表人物是鄧小平和胡耀邦。

    1978年5月10日,中共中央黨校內部刊物《理論動態》第60期上發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文。第二天,《光明日報》全文發表了這篇文章,新華社向全國轉發。5月12日,《人民日報》、《解放軍報》全文轉載,真理標準大討論在全國轟轟烈烈地展開。同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決議認為,“真理標準大討論”“對于促進全黨同志和全國人民解放思想,端正思想路線,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p>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中國改革開放開始的標志,但不是30年解放思想開始的標志,解放思想開始的標志是“真理標準大討論”?!罢胬順藴蚀笥懻摗笔侨杲夥潘枷氲钠瘘c, “實際上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爭論” ,本質上是對毛澤東的晚年錯誤解放思想?!罢胬順藴蚀笥懻摗痹趯嵺`上開始了解放思想的歷程,但是,“解放思想”作為概念,卻是1978年12月,鄧小平在中央工作會議上所作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講話中首次提出的,鄧小平為改革開放三十年的“解放思想”吹響了進軍的號角。

    這次大討論是由當時的中共中央黨校常務副校長胡耀邦頂著巨大的政治壓力發起的,得到鄧小平等老一輩革命家的全力支持,從一開始就具有“政治斗爭”的性質。在“真理標準大討論”開啟的第一輪解放思想的引導下,黨在指導思想上,開始突破“兩個凡是”的思想禁錮,全面糾正“文化大革命”的極左錯誤,恢復毛澤東本人一貫倡導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和政治路線。從政治、經濟、組織等各個方面,撥亂反正,全面糾正“文革”期間的極左錯誤,廢止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治國方針,把工作重心重新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建設的模式和目標是以計劃經濟為主,實現四個現代化,同時開始探索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和道路。誠如鄧小平所說:“我們現在講撥亂反正,就是撥林彪、‘四人幫’破壞之亂,批評毛澤東同志晚年的錯誤,回到毛澤東思想的正確軌道上來?!?經過十一屆三中全會、四中全會、五中全會和六中全會,全黨“聚精會神,緊張工作,從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各方面,有步驟地提出和執行了一系列重大決策,從根本上扭轉了‘左傾’錯誤方向,并且根據新的歷史條件,逐步確立了一條適合中國情況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正確道路?!?用鄧小平的話說就是:“從以階級斗爭為綱轉到以發展生產力為中心,從封閉轉到開放,從固守成規轉到各方面的改革?!?nbsp;

    1981年6月,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了《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在肯定毛澤東歷史功績的同時又指出了他的晚年錯誤,同時總結了社會主義建設正反兩個方面的經驗教訓,對未來國家政策的走向做出了開放的、解放思想式的規定和預測,即“我們必須繼續堅持毛澤東思想,認真學習和運用它的觀點和方法來研究實踐中出現的新情況,解決新問題?!?/p>

    由于十一屆六中全會實事求是地評價了毛澤東思想,在肯定毛澤東的歷史功績、維護毛澤東思想的指導地位的同時,又充滿政治智慧地指出了他的晚年錯誤,從而為第一階段的解放思想劃上了圓滿的句號。

    解放思想的第二階段是1982年9月至1997年10月,理論成果是形成“鄧小平理論”,代表人物是鄧小平。

    鄧小平理論起步于解放思想的第一階段。黨的十五大認為,鄧小平《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講話,“是在‘文化大革命’結束以后,中國面臨向何處去的重大歷史關頭,沖破‘兩個凡是’的禁錮,開辟新時期新道路、開創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理論的宣言書”。 但是,鄧小平理論作為全新名詞和概念,是1982年9月召開的黨的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鄧小平宣布要“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時首次提出的,此后,關于這一理論的名稱幾經變化。黨的十三大首次使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十四大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作進一步提升時,明確冠以“鄧小平同志”名字,稱之為“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十五大將“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簡稱為“鄧小平理論”,十六大刪去“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詞組中的“建設”和“有”幾個字,稱之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經過十年的豐富和提高,1992年1月,鄧小平發表南巡講話,提出“三個有利于標準”和社會主義本質論,明確提出“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 , 突破了姓“資”姓“社”的思想、理論束縛,鄧小平理論最后定型。1997年9月,黨的十五大,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同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并列。

    鄧小平理論主要解決了“文革”結束后,在和平與發展成為世界主題、新的技術革命在西方世界方興未艾的大背景下,在當代中國,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鄧小平理論本質上是對傳統的不適合生產力發展的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模式和傳統的馬克思主義解放思想。

    解放思想的第三階段是2000年2月至2002年9月,理論成果是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代表人物是江澤民。

    2000年2月至5月,江澤民在視察廣東、江蘇、浙江和上海等地黨建工作,總結“三講”教育活動時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至2002年9月,黨的十六大把這一重要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黨的十七大,把這一重要思想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叭齻€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下,在鄧小平理論的基礎上,“進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創造性地回答了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 ?!叭齻€代表”重要思想最顯著的特征是鼓勵“創新”,特別強調理論創新的“龍頭”作用。江澤民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瓌撔?,包括理論創新、體制創新、科技創新及其它創新?!?“通過理論創新推動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創新,不斷在實踐中探索前進,永不自滿,永不懈怠”,“不斷開拓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展的新境界?!?/p>

    如果說鄧小平理論是在改革開放的實踐中鼓勵創新、允許試、允許闖,內在品質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話,那么“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則明確把與時俱進,作為理論的重要內容來闡述,從而實現了理論的自我超越?!芭c時俱進”是其內在品質,本質上是在鄧小平理論的基礎上,進一步對傳統的馬克思主義解放思想,突破了姓“公”姓“私”、“階級、主義”等理論、觀念的困擾,為全黨“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不斷在實踐中推進理論創新打開了新的理論視野”, 表現了真正的馬克思主義唯物論的博大胸懷。

    解放思想的第四階段是2003年10月至2007年10月,理論成果是確立“科學發展觀”,代表人物是胡錦濤。

    在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上,胡錦濤提出“科學發展觀”,至2007年10月,黨的十七大把“科學發展觀”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2003年7月28日,胡錦濤在全國防治非典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已提出科學發展觀中的主要思想,即“進一步加強經濟社會協調的發展”,“進一步加強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工作”,“切實提高全黨科學判斷形勢、駕馭市場經濟、應對復雜局面、依法執政和總攬全局這五個方面的能力”。 2003年10月14日,胡錦濤在十六屆三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中,正式提出“科學發展觀”這一重要治國理念?!翱茖W發展觀”主張以人為本,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戰略,徹底放棄了“階級”、“階級斗爭”觀念,吸收當代世界最先進的發展理念,從而把“解放思想”提高到一個新境界,一個同世界最新發展模式全面接軌的新境界?!翱茖W發展觀”是在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礎上,吸收當代世界最新發展理論和發展模式,解決了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中國怎樣發展,實現怎樣的發展的問題,“標志著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的認識更加深入?!茖W發展觀’同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同志關于發展的重要思想是一脈相承的,是與時俱進的馬克思主義發展觀?!?本質上是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礎上,進一步解放思想,集傳統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和當代西方最先進治國理念的精華于一體,實現了理論的和諧。

    四大理論成果分屬于兩個不同的理論體系。真理標準大討論,恢復了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與政治路線,是對毛澤東思想理論體系、傳統的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理論體系的恢復,屬于毛澤東思想體系。表現在治國方略上,是恢復黨的“八大”確立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政治路線,放棄以階級斗爭為綱,有計劃按比例發展國民經濟,不搞洋躍進;反對個人崇拜,發揚黨內民主;恢復黨在“文革”前的好傳統、好作風和好作法。鄧小平在1980年1月16日強調:“我們通過實踐是檢驗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確立了我們黨的思想路線,或者說恢復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思想路線”,“我們基本上總結了文化大革命和三十年的經驗教訓,恢復了黨的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名譽和傳統”。

    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則屬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表現在治國方略上,是逐步突破計劃經濟體制的束縛,向市場經濟體制過渡和前進,吸收當今世界一切先進的管理模式和治國理念;堅持黨的領導,黨內民主制度化,實行領導人任期制、退休制,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制社會、和諧社會;在國際問題上由確立“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前進到建立“和諧世界”。

    兩大理論體系在本質上都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都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都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所不同的是,毛澤東關于社會主義建設的思想體系,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公有制、計劃經濟等基本原則的框架內,在避免蘇聯社會主義建設失誤的基礎上,探索中國式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從1958年“大躍進”開始的一系列經濟、政治政策的失誤,說明毛澤東的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之路遭遇重大挫折,中國必須另謀新的特色發展道路。粉碎“四人幫”后,隨著向西方世界打開國門,當今世界最先進的科學技術、管理經驗和思想文化傳入我國,人們的眼界大開,隨后是腦筋轉變,思想更新。中國開始跳出傳統社會主義的框架和發展模式,逐步、全面引進當今世界最先進的發展模式與治國理念,走上了真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道路。

    二、解放思想的特點

    由于以鄧小平理論為主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前提下,跳出了傳統的計劃經濟社會主義模式,轉向新的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模式的理論體系,所以,改革開放的各種成果,總是被堅持傳統社會主義世界觀和價值觀的人們質疑為姓“資”還是姓“社”,姓“公”還是姓“私”,并由此而引發各種爭論和思想混亂,而更大的“破壞力量”是在長時間“左”的思想環境下,形成的帶有“左”的色彩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鄧小平稱之為“習慣勢力”。在繼續推進改革和回答各種質疑的過程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得到發展、豐富和前進,這種發展、豐富和前進,推動了中國的前進和發展,也決定三十年來解放思想具有自己的特點。

    (一)領袖人物推動,自上而下展開

    從“真理標準大討論”的開展、鄧小平理論的形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到“科學發展觀”的確立,我們都會看到黨中央領袖級人物的身影。領袖人物提出后,再向下貫徹,最后確定為黨的指導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等三大理論成果,這一特點和規律是顯而易見的。八九年動亂之后,在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的聲浪中,中國的改革開放面臨著向計劃經濟回歸的嚴峻關頭,這時,是鄧小平力挽狂瀾,發表南巡講話,使中國的改革開放繼續前進,這更說明了解放思想過程中,領袖人物的作用?!罢胬順藴蚀笥懻摗边@一特點和規律則不太明顯。其實,“真理標準大討論”從發起到最后獲得肯定,也能證明具有這一特點和規律?!罢胬順藴蚀笥懻摗笔窃诋敃r的中共中央黨校常務副校長胡耀邦的倡導、部署和支持下發起的,在受到責難時,得到鄧小平等中央領導同志的全力支持,從而獲得“合法”地位的。從《光明日報》發表,《人民日報》轉載,全國各省市普遍參加大討論,到最后《紅旗》雜志的介入,最終形成全國規模的思想大解放運動。后來,胡耀邦當選為黨的總書記,鄧小平成為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

    (二)從解決具體問題開始

    “一切偉大的行動和一切偉大的思想都擁有一個微不足道的開始?!彼拇嗡枷氪蠼夥胚\動及其成果的產生,也驗了這句名言。四次解放思想都是從解決黨和國家的具體問題開始,從不經意間,掀起巨大的政治、歷史波瀾,為全黨全國人民接受,然后上升到理論,最后,被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罢胬順藴蚀笥懻摗钡脑搭^是為了在中共中央黨校學員中,總結黨內第九、第十和第十一次路線斗爭,隨著討論的深入,涉及到對“文革”及其粉碎“四人幫”后,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如何評價的問題,從而動搖了“兩個凡是”的指導方針。 鄧小平理論的產生的“實踐源頭”是以支持安徽省鳳陽地區小崗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制而開始的,農村改革成功后,又開始城市的工業、商業和其它各方面的改革。由此出發,提出并形成了一系列關于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理論,從而形成完整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即鄧小平理論?!叭齻€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全黨開展“三講”教育的過程中提出、完善、豐富和定型的,旨在為鞏固黨的執政地位而進行理論思考??茖W發展觀則是在領導抗擊“非典”的過程中,受到啟示,并進一步著眼于治國方針的科學化。胡錦濤總結指出:“這是二十多年改革開放實踐的科學總結,是戰勝非典疫情給我們的重要啟示,也是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迫切要求?!?/p>

    (三)政治思維多于哲學思維

    馬克思在對自然界、人類歷史和原始積累階段的資本主義進行哲學考察、論證后,創立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列寧在領導俄國革命的過程中,經過哲學思考和理論的論證,創立了列寧主義。毛澤東在領導中國革命的過程中,繼承了這一傳統,從哲學的角度和理論的高度,總結中國革命的經驗和教訓,創立了毛澤東思想。于是,只有經過哲學思辨的思想和觀點才能稱得上理論,成為人們判斷是否是理論的“不成文”標準。但是,解放思想的四大理論成果則不同于上述三位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著作。除真理標準大討論有較多的哲學論證外,其他三種解放思想的成果,則是政治思維多于哲學思維,政治判斷多于哲學思辨。鄧小平理論以談話記錄為多,“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則以領導人講話的形式出現。產生這種狀況的原因是,四大理論成果都是黨和國家領導人為解決現實問題而提出的政治解決方案,雖然沒有更多的哲學思辨,但卻有豐富的哲學內涵,并把這種哲學內涵用政治語言表達出來,具有更高的思想理論價值。

    (四)理論為實踐服務

    從井岡山時期起,毛澤東就倡導反對本本主義,根據中國的實際情況,用實事求是的思想方法,來處理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問題。反對本本主義、實事求是在理論和實踐的關系上的表現就是理論為實踐服務,而不是實踐為理論服務。但是,在“文革”前后的一段時間里,完全是實踐為理論服務,其實質是實踐為領袖的個人權威服務。其集大成者是在領袖逝世后,還奉行“兩個凡是”的思想路線和治國方針。

    從“真理標準大討論”開始,理論和實踐的關系走上的正軌,即一切方針政策的好壞,都要經受實踐的檢驗,理論從實踐中來,反過來為實踐服務。鄧小平理論是這樣,“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更是這樣。特別是黨的十六大報告,多次提到創新、與時俱進,提出“我們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會突破我們。這是社會前進的必然規律。我們一定要適應實踐的發展,以實踐來檢驗一切”。 理論為實踐服務由不自覺,轉向自覺。

    (五)解放思想不等同于黨內思想建設

    延安整風時期,在反對教條主義、宗派主義、黨八股,確立毛澤東思想在全黨的指導地位的過程中,是以黨的思想建設的面貌出現的;但是,三十年的解放思想,則沒有或較少這樣的場景。思想建設是以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的理論來統一全黨的思想;而三十年的解放思想是在黨的指導思想之外的理論探索,是治國方針和治國理念的更新。于是,三十年改革開放的歷史就出現了一種奇特的現象,一方面是治國方針和治國理念的不斷更新,另一方面是黨的指導思想仍是傳統的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如《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中說:“毛澤東思想是我們黨的寶貴的精神財富,它將長期指導我們的行動?!敝钡?997年,黨的十五大,才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本文認為,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有三條:一是因為改革開放之初就確立了四項基本原則,這在某種程度上是宣布黨的指導思想不可更改;二是因為第一次解放思想——真理標準大討論的目的,是恢復毛澤東一貫倡導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和組織路線,這在無形中是宣布毛澤東思想的指導地位不能動搖,不能代替。鄧小平曾指出:“毛澤東思想過去是中國革命的旗幟,今后將永遠是中國社會主義事業和反霸權主義事業的旗幟,我們將永遠高舉毛澤東思想的旗幟前進” “經過實踐檢驗證明是正確的毛澤東思想,仍然是我們的指導思想,必須結合實際加以堅持和發展,并理直氣壯地進行宣傳,不允許怠工?!?三是因為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主干的鄧小平理論,是逐步形成的,理論成果主要是作為實踐成果逐步為全國各階層民眾接受的。自然,短時間內,很難作為黨的指導思想,出現在黨的思想建設的視野內。從黨的十五大開始,解放思想同黨的思想建設才完全同步,這恰恰說明,“解放思想”已從“思潮”、“方案”上升為黨的“指導思想”,是取得勝利的標志。

    三、解放思想的發展軌跡、本質、本質特征、基本經驗與未來走向

    (一)發展軌跡

    改革開放三十年的“解放思想”給中國社會帶來深刻的變化,對中國歷史產生深遠影響。三十年來,解放思想走的是一條先“回歸”后“轉向”的發展軌跡。

    回歸軌跡主要發生在解放思想的第一階段?!罢胬順藴蚀笥懻摗?,一是對毛澤東的晚年錯誤解放思想,向正確的實事求是的民主的思想路線和政治路線回歸。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說:這次會議和會議以前的中央工作會議“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礎上,解放思想,暢所欲言,充分恢復和發揚了黨內民主和黨的實事求是、群眾路線、批評和自我批評的優良作風,增強了團結。會議真正實現了毛澤東同志所提倡的‘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紀律又有自由,又有統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那樣一種政治局面’……把全黨工作的著重點和全國人民的注意力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

    二是對“大躍進”、“抓革命促生產”、“洋躍進”等“左”的經濟政策解放思想,向有計劃按比例的計劃經濟政策回歸。1978年4月22日鄧小平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指出:“國民經濟是有計劃按比例發展的,培養訓練專門家和勞動后備軍,也應該有與之相適應的周密計劃?!?十一屆三中全會認為“毛澤東同志一九五六年總結我國經濟建設經驗的《論十大關系》報告中提出的基本方針,既是經濟規律的客觀反映,也是社會政治安定的重要保證,仍然保持著重要的指導意義?!?/p>

    三是對“文革”期間打倒帝、修、反的國際政策解放思想,向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回歸。

    回歸的過程預示著轉向的征兆。在真理標準大討論之前,在經濟建設領域,我國已經對西方打開國門。在某種程度上接受西方的經濟模式是遲早的事。

    在對西方開放的基礎上,解放思想的第二階段至第四階段,開始對傳統的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解放思想,向當代西方市場經濟模式和治國理念轉向,這一過程是漸進的,是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前提下進行的。黨的十三大,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確立有計劃的商品經濟模式。經過1989年政治風波,1992年初,鄧小平發表南巡講話。隨后,黨的十四大確立在中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完成了向西方現代市場經濟體制的轉向。黨的十五大、十六大和十七大,這一轉向步步深入,不斷發展。

    (二)解放思想的本質

    解放思想的本質是在堅持黨的領導的前提下,運用中華民族的傳統政治智慧,總結中共執政的經驗教訓,首先糾正毛澤東的晚年錯誤和思想,然后,逐步放棄傳統馬克思主義關于經濟建設的具體制度、方針、政策,轉而實行當代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運行模式和經濟增長方式;圍繞這一中心,開始逐步接受作為人類共同財富的當代西方各國政治、文化、軍事、社會等各方面的先進理念、發展模式和科學方法,并結合中國的具體實際加以創新。其豐碩的成果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文化制度。

    事物是發展變化的。當代資本主義不同于馬克思、恩格斯時代的資本主義,不同于二戰前的資本主義,也不同于冷戰時期的資本主義;當代資本主義是20世紀70年代以后,新的世界科技革命興起以后的資本主義,是迎接社會主義陣營的挑戰并通過自身完善,割除了原始積累時期的一些弊端的資本主義;其經濟、政治發展的模式和管理模式,給全人類帶來了更多的財富和進步,更加人性化,更有利于實現人類正義,已成為全人類共同的財富?!岸鞲袼乖凇兑话司乓荒晟鐣裰鼽h綱領草案批判》一文中提出,由股份制公司經營的資本主義生產已經不再是私人生產,而在支配和壟斷著整個工業部門的托拉斯,那里不僅沒有了私人生產,而且也沒有了無計劃性?!?那么當代資本主義跨國公司要比當年的托拉斯大得許多,其管理就更加有計劃、更加不是私人生產了。所以,接受當代資本主義的東西,不應再認為是接受資本主義的東西,即不是接受充滿私人占有和社會化生產之間矛盾的資本主義,而是接受打破這一矛盾的資本主義。不好命名的話,就應該等同于接受先進文明,當然,西方也有不先進的東西,我們不引進、或加以抵制就可以了。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看到,從十一屆三中全會放棄以“階級斗爭為綱”、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開始,關于經濟建設的目的,發生了從為實現四個現代化而奮斗,到現在以人為本,發展的成果由全體人民共享的根本變化;如果再考察1958年“大躍進”為“超英趕美”、為實現共產主義的目標追求,這個變化是不可想象的;與此相適應,發展經濟的次要目標發生了由改善人民的物質文化需求,到為了增加人民的財產性收入的變化。經濟體制發生了由計劃經濟到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再到市場經濟的變化;由此出發,中國對內對外政策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對外由對抗到和解,再到和諧;對內發生了由階級、階層本位到個人本位,由批判個人主義的人生觀到鼓勵實現個人價值;由政治神秘化到政務公開,由人治到法制等方面的變化;中央領導干部由終生制過渡到任期退休制;由退休制引發領導人的治國方針由理論向政綱轉變。

    由解放思想帶來的這一切根本變化,引發我們思考解放思想的本質特征是什么?

    (三)解放思想的本質特征

    在三十年解放思想的過程中,有頑固堅持“文革”錯誤、堅持“兩個凡是”的人們;有固守傳統馬克思主義原則,拒絕解放思想,不接受改革開放的人們;有借解放思想、改革開放否定黨的領導,主張全盤西化的人們;有不斷以傳統馬克思主義原則為標準,不斷質疑改革開放一切成果的人們;更有以推翻中共執政地位為目的的國外敵對勢力。在解放思想的過程中,充滿各種復雜的政治斗爭,因此,解放思想的本質特征之一是政治斗爭。

    解放思想的第一階段,主要是黨內政治斗爭,即是堅持“兩個凡是”,還是恢復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和政治路線的斗爭。鄧小平指出:“只有解放思想,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我們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才能順利進行,我們黨的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理論也才能順利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說,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爭論,的確是個思想路線問題,是個政治問題,是個關系到黨和國家的前途和命運的問題?!?胡耀邦指出:“打碎林彪、四人幫的精神枷鎖,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科學思想體系同反馬列主義、反毛澤東思想、反科學的思想體系的大博斗?!搅巳ツ晡逶?,思想理論戰線的一個重要發展,就是開始了關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討論。這場討論的重要意義,是使全黨和全國人民的思想重新統一到毛澤東同志的《實踐論》的基礎上來,重申毛澤東同志一貫強調的在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中實踐第一的觀點,重申只有千百萬人民的社會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尺度?!?/p>

    解放思想的第二、第三和第四階段,主要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還是全盤西化的斗爭,實質是要不要黨的領導的政治斗爭,其中還隱藏著同西方敵對勢力的斗爭。八九年政治風波,把這一政治斗爭推向頂點。動亂之后,中國走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體系和道路取得勝利?!皠觼y”之后,在思想界,仍有姓“資”姓“社”、姓“公”姓“私”、走民主社會主義道路還是走特色社會主義的爭論和交鋒。這些爭論和交鋒表面是思想、學術的爭論,其實質是不同政治觀點的反映,是思想觀念上的政治斗爭。

    解放思想的本質特征之二是政治、思想領域之外,與西方全面接軌,這一特征也是改革開放的本質特征。三十年的解放思想,主要是對傳統的社會主義模式解放思想,同時對西方資本主義世界實行開放。由最初進口外國商品、設備,到引進管理方法,再到實行市場經濟體制,建立國內資本市場,制訂各種市場經濟的法律、法規。與之相伴隨而來的是民間風俗的西化傾向和人們思想觀念由集體(階級、階層)本位向個體本位的變化,另一方面則是人們對法制、權力制約的認同、對個人崇拜、權力腐敗的惡感和對民主、平等社會的向往。

    (四)解放思想的基本經驗與未來走向

    三十年的解放思想充滿了政治斗爭和各種風險,以鄧小平為核心的中共領導人在開啟和領導解放思想的過程中,表現出卓越的運用中華民族政治智慧的能力,閃耀著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的光彩,積累了豐富經驗。解放思想的基本經驗歸納起來就是:

    第一,在堅持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基本原理的前提下,發展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在解放思想的第一階段,在肯定毛澤東的歷史功績和毛澤東思想的指導地位的前提下,糾正毛澤東的晚年錯誤;把毛澤東的晚年錯誤與正確的毛澤東思想分開。這樣有效地避免了否定中共自身歷史、改變黨的指導思想造成的政治思想的真空和震蕩,為中共繼續執政找到了依據,打下了基礎。然后,在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前提下,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創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正如十七大報告所指出的那樣:“我們黨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結合起來”。

    第二,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在不照搬西方政治模式的前提下,引進西方經濟體制、管理方法和思想文化。向西方開放,必然引起人們對資本主義物質文明的羨慕,進而引起否定祖國歷史、文化的思潮,再而引起否定中共領導的圖謀。所以從改革開放啟步階段的1979年,鄧小平就提出要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以后又多次明確表示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和全盤西化。經過八九年政治風波和蘇東巨變,中國仍保持穩定和發展,充分證明鄧小平作為改革開放總設計師的遠見卓識、政治智慧和執政經驗。

    第三,解放思想與改革開放的階段性成果相配合,才能穩步前進。改革開放之后,全國各階層人民創造財富的積極性迸發出來,創造出許多增加財富的方法和地區發展模式,黨中央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把他們的實踐活動上升為理論和政策,在全國推廣,然后再形成新一輪的思想解放。這一現象背后隱藏著主流社會思想保守的現實。由于長期接受傳統的馬克思主義教育,生活在“左”的氛圍中,人們的思維形成定式,很難接受新思想、新觀念、新做法,領導人要提出新思想,必須考慮全黨和全國人民的接受能力;另一方面,因為我國政治體制是黨的一員化領導,黨章和憲法是高度一致的,不但不允許下級干部有新思想和新觀念,同時也限制了領袖級人物提出新思想、新觀念,領導人要提出新思想,必須找到適當時機。如農村三級所有隊為基礎是寫進憲法的,誰要加以改變,就冒“違憲”的風險。1994年夏天,當萬里回憶起在安徽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時,還說:“安徽的農村改革是在頂著巨大的壓力,冒著政治風險,掙脫著沉重的精神枷鎖的情況下進行的,步履十分艱難!” 所以,只有當最下層的民眾在實踐中有新的作法并取得成效的時候,最上層領導才有機會加以總結,并加上早已成熟的思想加以貫徹。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就是這樣加以總結,并推向全國的。以此為突破口,黨中央又開始城市的改革。鄧小平早在1979年就說:“市場經濟不能只說是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在封建社會時期就有了萌芽。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1985年,鄧小平進一步說:“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之間不存在根本矛盾。問題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發展社會生產力?!?1987年,鄧小平又指出:“計劃和市場都是方法嘛。只要對發展生產力有好處就可以利用。它為社會主義服務,就是社會主義的;為資本主義服務,就是資本主義的?!?鄧小平這三次關于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的關系的論述,一次比一次思想解放,一次比一次突破計劃經濟的束縛,一次比一次接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1992年,鄧小平在南巡講話中,發表關于市場經濟的論述,盡管人們仍感到振聾發聵。這從另一個側面說明,解放思想只有與改革開放的階段性成果相配合,才能穩步前進。

    第四,用政治民主來保障解放思想,用政治權威促進解放思想。三十年解放思想的過程,也是擴大黨內民主的過程。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反對個人崇拜,反對“一言堂”,實行黨內民主,成為組織建設的主要內容。鄧小平提倡思想問題靠說服,不靠壓服。鼓勵廣大黨員干部和群眾,解放思想,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用制度建設來保證和擴大政治民主,用政治民主來保障解放思想。但是,另一方面,民主并不等于不要權威,在改革開放的關鍵時刻,鄧小平又必須動用個人的政治權威來促進解放思想。如1992年的南巡講話就是這樣。歷史已經證明,由領袖人物的政治權威促進解放思想向縱深發展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是與個人專斷無關的。

    三十年的解放思想,給中國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那么未來的解放思想的對象是什么?中國還需要向什么領域解放思想?本文認為在經濟、社會發展模式上,將由不論姓“社”姓“資”,前進到不分姓“社”姓“資”,由不論姓“公”姓“私”,前進到不分姓“公”姓“私”,就是說要在概念上徹底打破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私有制和公有制的區別與對立。

    國家政權作為管理國家事務、為國民服務的機關,將不再直接經營或較少經營經濟實體,國家是否掌握大企業、大公司,將不再作為是否是社會主義的標志。

    將給剝削重新下定義。原先的概念是,雇工就是剝削,出賣勞動力就是受剝削,以后,出賣勞動力將作為等價交換來認識。勞動力的價值,將由勞動力的技術含量、供求關系、經濟發展水平和人道主義水平來決定。

    將取消階級的概念,而代之以群體和階層;而國家的職責之一就是把國民由低知識、低收入階層變成高知識、高收入階層。

    中國將變成消除階層差異、以平等憲法為準繩的平等國家。

    中國共產黨將更多地作為“中華民族的先鋒隊”出現,由階級政黨向民族政黨過渡。

    解放思想與理論創新將更多地為新一屆領導人的治國理念與政治綱領代替。

    總之,思想是行為的先導,進步沒有止境,解放思想就沒有止境。隨著政治民主、政務公開的擴大,政治斗爭、全盤西化將不再是中國未來解放思想的本質特征,解放思想的總方向和總目標將是謀求不分種族和階層,讓每個中國人過上平等、富裕、自由的新生活。

    (作者單位:中共吉林省委黨史研究室)

     


    国产免费观看黄A片A

      <progress id="ihk59"><big id="ihk59"></big></progress><li id="ihk59"></li>

    1. <dd id="ihk59"></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