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農村巨變的經驗與科教興農戰略的對策
科教興農是科教興國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吉林省是資源豐富的農業大省,在糧食人均產量、糧食商品率、糧食調出量和玉米出口等方面均排全國前列。無論社會怎樣發展,時代邁入什么時期,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地位不能改變??平膛d農戰略符合客觀規律發展的基本要求,同時對振興吉林和發展吉林具有最直接的推動作用,是實現吉林省經濟社會發展現代化的重要舉措。
一、吉林省農村發展的歷史性跨越
鄧小平指出,總結幾十年搞社會主義經驗,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歸根結底就是要發展生產力、一心一意搞四化,根本目標是實現共同富裕。又指出,研究黨的歷史要提倡全面的科學的觀點,進行實事求是的分析。鄧小平這一思想觀點,對于我們探討歷史與發展特別是總結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農村變革的歷史經驗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改革前,吉林省農村同全國農村一樣,經歷了20多年的農業集體化的單一模式。土改以后,經過互助組、初級社、高級社和人民公社,1962年發展為"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所有制形式。隨著生產力的發展,這種體制已經越來越不適應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需要,壓制廣大農民生產積極性,致使農村經濟長期處于緩慢發展狀態。十年"文化大革命"不但沒有改變這種局面,反而造成生產力的更大破壞,結果造成農村經濟的低水平運行。從1956年到1976年的20年間,全省農民人均產糧由544.8公斤下降到517.1公斤,下降5%;人均農業產值按可比口徑計算,由140.2元僅僅上升到168.6元,農民人均收入由46.4元增加到68.3元,平均每年只增加1元錢。盡管在粉碎“四人幫”后的撥亂反正中,黨在農村比較有效的經濟政策逐步開始落實,農村經濟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復和發展,但仍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局面。
改革已成為農村發展的迫切需要。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農村改革的春風開始席卷吉林大地。改革中,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改革經濟管理體制作為改革的突破口,實現了農村改革的巨大成功。隨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發展,農村主要經營單位逐漸由原有的隊為基礎轉變為家庭聯產承包為基礎、家庭分散經營與集體統一經營相結合的經濟形式,涌現出大量的專業戶、重點戶、專業屯、專業村。全省農村管理體制改革是全面多方位的改革,主要內容有:政社合一改為黨政分開、政社分開;片面“以糧為綱”改為在發展糧食基礎上調整種植比例,多種經營,發展二、三產業;改革統一派購制度,擴大并完善農產品市場體系;變原有供銷制為農村經濟綜合服務中心,并逐漸實行獨立核算、自負盈虧;金融體制上由原來官辦改為獨立核算、自負盈虧,跨地區、跨行業、民間自由借貸、集資入股、建立合作基金等;鄉鎮企業推行承包、租賃,擺脫鄉鎮政府依托,實行兩權分離;林業從擴大自主權到實行定自留山、責任山、義務山,完善承包制等;農業機械化方面,鼓勵農民購買農機搞經營,實行獨立核算,自負盈虧,建立監管機構等;農村教育以職業教育為中堅,以成人教育為紐帶,以普通教育為基礎,為“科教興農”打下基礎;計劃生育與精神文明建設一直作為抓住不放的基本國策和精神動力,實行計劃生育“三結合”、精神文明實行“創建文化村鎮”“創優評先,十星級文明戶”“送文藝和文化下鄉工程”“鄉規民約工程”等等。
改革成就主要表現在:一是糧食調出量、糧食人均占有量、玉米出口量、糧食商品率,多年居全國之首;二是牧業到1995年止,平均總產值增長速度居全國第四位;三是多種經營大發展,人參業、鹿業、甜菜、果樹業、林蛙業、食用菌業,以及靈芝、養蠶、經濟動物等方面,均有成倍和數倍的增長;四是農機事業發展迅猛,凈農機總動力改革15年增長率29.7萬千瓦,相當于32年前年增長率的4.4倍;五是鄉鎮企業一直持續穩步發展,特別是1987年,全省鄉鎮企業產值、收入、利潤、稅金的增長幅度均列全國第一;六是林業被國家授予“實現荒山造林綠化規劃省”光榮稱號和“森林防火先進省”為全國乃至人類在自然保護領域做出了貢獻;七是在農村教育方面,在全國率先實現了基本掃除文盲的目標;八是計劃生育工作被國家連續十年評為一類省,綜合節育率1.6億,達到先進水平。
二、農村改革巨變的基本經驗
第一,黨中央關于農村改革的一系列政策符合吉林省農村的實際,對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生產力的發展起到決定性推動作用。實踐證明,沒有黨的富民政策,就沒有今天的農村改革;沒有改革,就沒有吉林農村的巨變。黨和國家制定的農村政策,尊重人民群眾首創精神,符合中國國情,符合農民的心愿,得到農民的擁護支持。因此,巨大的精神力量轉變為豐碩的物質成果。
第二,有一個懂政策、懂科學、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特別能戰斗的領導班子。改革開放以來,吉林省各級領導班子,在省委省政府直接領導下,時刻注意世界觀、人生觀的改造,以身作則,清正廉潔,特別是廣大農村基層干部,絕大多數都是農民信得過的好黨員、好領導,沒有他們的先鋒模范作用,就不可能把黨的富民政策貫徹到底,就不可能調動廣大農民積極性,農村改革就不可能成功。
第三,省委省政府充分結合本省省情,重視和發展本省農業優勢,始終把農業放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首位,集中力量辦農業,加強對農業的領導。各行各業支持農業成為全省干部群眾的共識,為農業發展創造了最佳政策環境、輿論環境、工作環境和市場環境,真正體現了農業大省的吉林特色,使吉林省農業在全國乃至國際都有其知名度和一席之地。
第四,科學技術在農業增長的效能中起到決定性作用??茖W選種、科學配方、科學施肥、科學管理,成為農作物發展的系統工程。廣大干部群眾對科學技術的作用取得了共識,尊重、學習、掌握、運用科學技術,成為干部群眾發展農業、創新農業的重要手段,科學技術已經在吉林農村逐漸成為發展大農業的決定性因素。
第五,發展農業必須保證必要的資金投入,同時,創造必要的軟環境。一是投向優良種子、優質化肥、實用設備;二是投向農民學習科學技術,使農民盡快掌握農業科技;三是政策上實行減輕農民負擔,調動農民科學種田的積極性,特別是使農民增強自我保護意識和承受市場風險能力。
第六,加強農村黨的建設,是吉林發生巨變的根本保證。吉林省黨組織在農村黨建工作中,堅持圍繞經濟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經濟的指導思想,強化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注意發揮黨員在發展經濟中的先鋒作用和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特別是創辦縣黨校,鄉鎮、村黨員活動室、黨員活動之家四級網絡建設,堅持“三會一課”“創先爭優”“為實現共同富裕鋪路”等活動,搞好民主評議和整頓后進村干部,堅持農村基層黨的建設聯系點制度等等,創造出一系列黨建工作新方法、新措施,使黨員成為人民群眾看得見、摸得著的實實在在的模范。
三、新世紀科教興農戰略的思考與對策
吉林農村改革20年的今天,正值世紀之交。在農村巨變面前,如何發展?怎樣發展?雖然已經確定了科教興農的發展戰略,但如何貫徹和實現這一戰略,是擺在吉林廣大干部群眾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
(一)重新認識和系統分析農村省情
第一,認真研究農村資源的分布與科學開發。重點是:了解資源的分布,資源的質量,資源的價值,資源與利用,資源與環境,資源與開發,資源與市場。第二,重新認識農村社會的構成與生產方式。重點是:產品結構,文化結構,人口結構,市場結構;生產資料,生產工具,經濟組織,管理機制,資金狀況,人員素質。第三,正確認識農村改革的成就與新的問題。重點是:成就種類,成就標準,成就質量,成就時空;農村市場問題,信息管理問題,農民素質問題,農村規劃問題,資金投入問題。第四,對現有農村開發項目的再認識。
(二)解放思想和科教興農基本思路
第一,提高領導素質,促進科學決策。重點是:領導干部思維方式動態立體化,行為標準規范系統化,決策過程科學智能化。第二,跟蹤市場信息,強化信息管理。重點是:建立省內市場信息管理系統、國內市場信息管理系統、國際市場信息管理系統、培養信息管理人才。第三,積極開發項目,科學論證投入。第四,培養高素質農村管理人才。重點是:不論資排輩,重學科、重能力、重素質、重實踐、重創新。
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在領導干部思想方面,要解放思想,振奮精神,正視差距,落實措施。解放思想,重點是轉變觀念,樹立創新意識,認清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工作目標、工作方式、工作環境、工作效率,增強各級領導干部對工作任務的責任感,對承擔重任的使命感,對競爭環境的危機感,特別是強化領導干部勤政為民,奮力拼搏的創業精神和科學決策、窮追不舍的創新能力,走農村經濟工業化之路。
(三)實現科教興農戰略的具體對策
在農村發展規劃方面,要樹立跳躍式的觀念來制定規劃。一是用知識經濟觀念調整、研究、制定和修改規劃;二是以科教興農戰略思想和目標指導落實規劃;三是組織力量指導、監督各級政府農村發展規劃的制定和落實情況;四是依靠信息市場變化主動調整規劃。其核心問題是在農副產品加工業和生態農業綜合開發上下功夫,特別是走高科技農業發展之路,實現縣域經濟的重點突破,早日實現農村經濟的工業化。
在農村信息化管理方面,要樹立信息是企業生命的觀念。一是認清農業生產是以市場為導向;二是認清市場導向是以信息為標志;三是懂得信息科學是以管理為重點;四是理解信息管理是以人才為根本。重點是:建立高效可行的農村信息網絡,強化管理,推動農村社會信息化建設。
在農業生產機械化方面,要樹立機械化與現代化相結合的觀念。一是農業生產工具機械化向增加高科技含量方面發展;二是農業機械化要向國內外市場化發展;三是農機市場管理必須強化信息管理;四是農業生產手段必須是機械化與現代化緊密相結合。
在農村教育方面,要樹立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的思想。一是強化教師隊伍素質的培養,不斷造就新世紀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二是繼續加強職業教育改革,培養一專多能人才;三是選擇為農村直接服務的職業方向,既符合農村實際,又使學生學懂弄通;四是有條件的地方應把教學與科研緊密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科研意識,提高學生文化層次和自學、自研能力;四是加大對農業有前途有發展的中?;蚋叩仍盒1匾耐度?,培養具有高科技含量的農業高科技人才;五是培養教師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意識,并把這種思維和意識運用于學習與實踐中去。
面對21世紀,吉林省農村經濟的發展,取決于廣大農村各級領導班子創新能力和領導能力,取決于廣大農民的科學意識、創新意識、市場意識、信息意識和奮斗意識。只要全省農村廣大干部群眾齊心協力抓住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放,解放思想,科學創新,堅持不懈,努力奮斗,吉林農村經濟就能夠振興,吉林省就一定能夠早日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作者單位:中共吉林省委黨史研究室)